【A】
【同意公开】
吉人社议〔2024〕19号 签发人:王 冰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6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宫健泽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落实‘人才强省’政策”的建议
我们深知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吉林省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将人才工程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出台人才政策3.0版及六项配套实施细则,成功构建了“1+N”的人才政策体系。例如,在职称评聘方面,我们全面推行了职称评聘结合改革,目前已有5683家单位参与,同时向277家国有和民营企业授权自主评审职称。此举极大地激发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已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了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并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如提供优惠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吸引并留住了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关于“营造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议
为了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激情,我们深知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我们正在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如国家级科学实验室和省部联建研究中心,这些平台将成为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的“磁场”。为了满足人才的需求和扩展他们的发展空间,高级职称人才已经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三年进大于出,过去四年“吉人回乡”人数累计达到58.2万人,高校毕业生留吉人数实现“三连增”,留吉率超过60%,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对省级创新项目提供更高额度的资金支持,并设立专项基金,以鼓励更多的创新人才和企业投身到科研和技术创新中去。
三、关于“密切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建议
针对提案中“密切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建议,我省已经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例,这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加大了对它们“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投入,为吉林省的基础性研究提供了稳固的人才基础。此外,通过与高校院所的紧密合作,我省实施了人才平台赋能行动,利用高校资源,积极申请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不仅提升了科研水平,也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人才分类定级人数已达20536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专技人才、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这些成果的取得,与高校院所的深入合作密不可分,进一步激发人才的潜能,推动吉林省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关于“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的建议
我们深知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纳入企业管理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体系。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大规模国有企业的项目和技术优势,建立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
五、关于“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数据库和网站”的建议
为扎实推进该工程,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市场化需求,依托“吉林智慧人社”系统,全力打造了“96885吉人在线”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现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求职招聘信息系统,设立找工作、找人才、高校毕业生服务、就业地图、云上市场、视频面试等网络服务功能,建立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服务新生态,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截至4月末,“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企业注册量达21万家,访问量累计达到268.1万人次,共为2.4万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需求20.1万人。平台智能系统累计为求职者匹配推送企业信息1.4万次,推送岗位信息2.5万个;为企业推送人才3573人次。同时,我们依托人才分类定级评定工作,累计受理各领域人才申报评定超3万人次,累计23472名人才纳入我省人才分类评定数据库,涵盖了包括企业人才、技能人才在内的各领域高层次人才,为进一步服务我省各领域培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人才基础。
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现有的人才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大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充分发挥人才信息库作用。
最后,感谢您对我省人才工作的关注和建议,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意。
此致。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4年7月15日
(联系人:刘众 电话:0431-88690690)
抄送:省政协提案委,省政府办公厅。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2024年7月1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