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83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牧办议〔2023〕57号
夏娟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养蜂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开展的蜂产业工作
(一)积极制定各项蜂业规划,领航蜂业发展
多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蜜蜂产业发展。《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省委省政府文件中明确蜜蜂产业内容,领航蜂业发展。省畜牧局也先后组织编制了《蜜蜂种业“十四五”发展研究报告》《吉林省蜂产业集群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指导养蜂产业发展。省畜牧局、科技厅、人社厅、财政厅等各部门对吉林省养蜂科技发展进行项目支持,大力支持蜜蜂基因库、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长白山中蜂保种场等建设,推动蜜蜂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促进我省蜂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蜜蜂科学研究,努力建设蜂业强省
我省积极促进蜜蜂科学研究,养蜂科技硕果累累。1983年省政府将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1979年由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收归省管后,成立了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并持续支持该所养蜂事业,开展养蜂科学研究,促进蜂业科技进步,繁育及推广蜜蜂良种,进行蜂病防治、蜂具改革、蜂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培训养蜂技术人员等。现该所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省级蜜蜂科研院所,建成集场、区、库于一体的多重蜜蜂保护体系的“国家蜜蜂基因库”“国家中蜂(长白山中蜂)保护区”及“国家中蜂(长白山中蜂)保种场”,同时承建“国家级重点种蜂场”(全国唯一)“国家蜂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及吉林省蜜蜂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该所的蜜蜂人工授精等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在省政府及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农牧办[2022]12号)中明确我省作为试点发展蜜蜂产业。
(三)致力提升蜂业质量,促进蜜蜂产业发展
省畜牧局结合吉林省蜜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情况,打造“两区两园”[蜂产业现代化养殖示范区(延边州的汪清县、敦化市)、蜂产业带户增收示范区(通化市、白山市),蜜蜂遗传育种和科技创新产业园(吉林市)、蜂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延边州的敦化市、通化市的集安市)]的产业格局,力争把吉林省打造成“中国椴树蜜之都”。目前,全省养蜂户5200多户,养蜂39万群左右。每年外省进入我省放养的蜂群20~30万群。正常年份可产蜂蜜2万多吨、年产蜂王浆300吨左右、蜂花粉500吨左右,加上培育蜂种、繁殖蜂群等收入,全省蜂业生产年产值达到5亿多元。
(四)着力资源保护,推广良种蜂王
我省现建有核心保种蜂场10个,保存原良种蜜蜂品种(系)21个,饲养种蜂1000群,收集保存了长白山中蜂、珲春黑蜂、新疆黑蜂、东北意蜂等濒危蜂种。活体保存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我国珍稀蜜蜂资源,冷冻保存全国各地蜜蜂精液5万多微升。在第三次吉林省蜜蜂种质资源普查和测试工作中,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已登记的33个蜂资源中的14个蜂资源的生物学特性测试、生产性能测试等工作。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加大蜜蜂良种保护与开发力度,培育意大利蜂、美国意大利蜂、澳大利亚意大利蜂、卡尼颚拉蜂、高加索蜂、安纳托利亚蜂、喀尔巴阡蜂共7个西方蜜蜂亚种;珲春黑蜂、新疆黑蜂、东北黑蜂共3个地方品种;松丹蜜蜂配套系、白山5号蜜蜂配套系、喀(阡)黑环系蜜蜂品系3个配套系。以卡尼鄂拉蜂亲本培育抗螨近交系、以意大利蜜蜂为亲本培育蜂蜜高产近交系,以高加索蜂为亲本培育蜂胶近交系共3个近交系。累计向全国30个省、市、区推广种蜂王16万多只,改良蜜蜂1200多万群。
(五)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进行省内技术培训,提升养蜂人员技术水平。向蜂农免费转化科技成果,赠送蜂王、饲料、机具及蜂药等养蜂物资,通过现场培训、观摩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形式,组织蜂业技术培训人数累计达1.5万余人次。组建了一支由7名骨干技术专家组成的科技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蜜蜂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创新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企业+科研单位的扶贫模式,与“扶智”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发展产业,拓展扶贫成果,建设产业基地,在全省的帮扶区域已覆盖10县市33乡镇48行政村,累计帮扶贫困户121户,贫困村的非贫困户194户,养蜂合作社10个,村集体4个,家庭蜂场2个,涉及蜜蜂15898群。在蜜蜂产业扶贫中推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为我省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良好带动作用。
(六)振兴授粉产业,发展多种收益
经多年努力,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已攻破熊蜂繁育的“卡脖子”难题,实现工厂化饲养,解决进口熊蜂造价高、存在生物安全等问题。开展授粉技术服务工作以来,已经推广实施5万亩作物授粉,其中,在靖宇、松原、白城、四平等地建成“百亩连片”“千亩连片”授粉基地。
(七)建立蜂业组织,促进蜂企高效发展
我省各地建立蜂业管理站、蜂业合作社、蜂业协会等组织,带动地方蜂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我省蜂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涌现出延边宝利祥蜂业公司、集安益盛永泰蜂业公司等十几家蜂企业,以及上百家蜂业专业合作社,还有遍布全省各市县的数百个蜂产品商店。年加工、经营蜂产品万吨以上。
二、下一步工作着力点
未来我省将全产业链发展蜂业,推进蜜蜂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及乡村振兴服务。
(一)继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依托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的国际级平台和蜂种技术优势,投入资金,支持蜂业发展。开展科研攻关,加强人工授精设备研制,加强对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加快蜜蜂种质遗传材料保存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推进蜜蜂生殖细胞冷冻技术、蜜蜂高产基因挖掘等工作。本着我国蜜蜂种质资源“应保尽保”的总体要求,持续对长白山中蜂、珲春黑蜂、新疆黑蜂、东北黑蜂进行活体保种和精液冷冻保存,同时在国家蜜蜂基因库进行海南中蜂、滇南中蜂、华南中蜂、云贵中蜂、华中中蜂、北方中蜂、阿坝中蜂和西藏中蜂等进行精液保存。适时出台各项政策和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科研提升、市场主体、企业参与的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
(二)竭力促进蜜蜂良种化,提高养蜂经济效益
提升蜜蜂育种创新能力,实施蜜蜂遗传改良计划,提升自主育种能力。开展高产、抗病、抗逆等蜜蜂新品种选育,争取申报国家蜜蜂核心育种场。部署高效蜜蜂良种场,建立吉林省蜜蜂育种测试评价中心,定期向社会发布推介优良蜂种。向我省养蜂户中试、推广优良蜂种,尤其推广蜂蜜、蜂胶高产蜂种,改良蜂群,提高采蜜、采胶性能,发挥蜂群的生产潜力,提高养蜂经济效益,带动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组织技术培训,提升养蜂技术水平
建立高效优质蜂产品发展示范区,结合远程技术指导,多渠道组织集中培训、观摩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辐射全省养蜂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重点发展蜜蜂产业的村屯,派驻养蜂高级技术人员,一对一手把手技术指导。利用微信平台、网站、动监e通、12396专家热线、丰蜂服务热线等答复技术咨询。积极宣传蜜蜂健康养殖技术、引种技术、换种技术等,推广寒地蜜蜂高效扩繁技术、优质蜂产品生产技术、小蜂螨的无公害巢房熏杀配套技术、蜂王培育技术及蜜蜂安全越冬技术,推动养蜂机具、蜂种等补贴,促进养蜂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授粉产业发展,助农提质增效
着力加强蜂授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服务优势,切实履行职责,架起蜂业与农业间的桥梁,促进蜂授粉技术与我省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快蜂授粉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加大对蜜蜂(熊蜂)授粉的研究和利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授粉技术推广,推动蜂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早日实现蜂授粉技术在我省的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应用,实现吉林省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五)加强蜂产品研发,提高质量监管力度
开展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高附加值蜂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开发椴树蜂蜜、椴树蜂王浆、吉林白蜜、巢蜜、特种蜜和长白山中蜂蜂蜜等绿色有机蜂产品,提高“吉字号”产品附加值,推动我省养蜂业更快发展。加强对蜂产品市场的监控,制修订蜂业标准规范,定期开展抽样检测,严肃处理制假造假行为,从源头制止假货流入市场。加强对抗生素药源和蜂场用药的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培训,避免蜂产品污染。
(六)利用现有企业资源,加强品牌建设
围绕特色品种和地区差异,加强产品研发力度,打造东山白蜜、乌拉贡蜜等长白山椴树蜂蜜地理品牌精品,通过品牌引领做大做强全省蜂产业。整合省内蜂产业资源,发挥长白山产地优势和吉林省蜂产业种质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蜂产品电子商务营销,鼓励蜂农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市场,推进省养蜂所与益盛永泰蜂业公司、延边宝利祥等省内大型蜂企合作,组建吉林省蜂产业协会,打造“长白山椴树蜜”公共品牌,使之与吉林大米、吉林雾凇、吉林人参等并列为吉林名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七)利用地理资源优势,打造蜜蜂小镇
巩固拓展延边州、吉林市等地养蜂生产。积极发挥利用白山市、通化市的养蜂蜜源优势,挖掘我省东南部地区养蜂生产潜力,在重点村镇建设养蜂小镇、蜜蜂村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结合柳河县西腰沟村、长安村及汪清县复兴镇等蜂产业扶贫基地,创新乡村振兴模式,从技术辅导、技术资助等方面不断求新求突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八)挖掘长白蜜蜂文化,创新发展文旅产业
从长白山多种史志记载中进一步加强蜜蜂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展蜜蜂文化历史精髓,将特色长白蜜蜂历史文化与休闲、观光、养生等进行有机结合,延长蜂业产业链。开辟蜂业文化旅游线路,在向社会和公众传播蜜蜂文化的同时,近距离感受蜜蜂养殖、蜂蜜加工和文化历史。发挥蜜蜂习性特点,将蜜蜂授粉与生态旅游、采摘等结合起来,采用彩绘蜂箱、可视摇蜜机等,让老百姓零距离感受蜜蜂授粉、采蜜全过程,形成拉动蜂产品和果蔬消费的双赢局面。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2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