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牧办议〔2023〕44号
民盟吉林省委员会: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优化“秸秆变肉”政策中秸秆利用环节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贵单位对全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关注与关心。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发展节粮食草型畜牧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实施以来,全省秸秆饲料化水平显著提高,工程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省秸秆产量400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1642万吨,其中黄贮57万吨、青贮88万吨、秸秆干饲料1497万吨,饲料化占比41.05%,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二是秸秆饲料产业化进程加快。秸秆饲料收储运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建成一批规模化秸秆饲料收贮加工基地,不同类型、规模的专业化合作组织不断涌现,目前秸秆饲料专业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到498家,其中年加工秸秆饲料1万吨以上102家,0.5至1万吨98家,同比增长5%;三是工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全混合日粮项目陆续开工、投产,蛟河胜百泽(年产5万吨秸秆颗粒饲料)、伊通德泰(年产10万吨肉牛TMR日粮)、绿园同创(年产5万吨全混合日粮)等企业饲料项目均已试车生产;通榆吉运100万吨TMF日粮、巨峰300万吨TMT饲料项目均完成规划设计,并计划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这些秸秆加工企业的投产,将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再上新台阶。
一、关于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关键技术的建议
(一)开展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试点示范,秸秆饲料收贮方式变革成效显著。茎穗兼收机是集玉米摘穗、剥皮、装箱以及秸秆切碎、揉丝、回收等工作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机械,作业全过程秸秆不落地、不粘土、无霉变,收获的高水分秸秆蕴含天然水分、糖分,营养成份不流失,是优质的粗饲料资源。与传统玉米收获机相比,玉米、秸秆一次性作业离田,能够大幅降低人工、能源、机械成本。收获的秸秆可直接作为反刍动物饲料出售,降低种植户收割成本投入,可有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可有效保护黑土地,秸秆直接离田,不吸附表层黑土,可最大程度减少重型机械对耕地重复碾压,从根本上破解秸秆“禁烧”难题。2021年和2022年,我局会同省财政厅投入4000万元资金,先后在农安、东辽、公主岭等16个县(市)开展了一次性收贮作业示范项目。同时,我们积极组织省农科院、吉林农大、中科院、博瑞成立4个专家团队,为项目单位做配套技术指导服务,打造茎穗兼收技术推广的典型模式。通过项目带动,2022年全省茎穗兼收机数量翻一番,作业面积达到2.6万公顷。
(二)积极推广饲料生物技术,健康养殖模式日趋成熟。2022年7月,由我局牵头,省科学院、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中国农大生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有关专家参加,成立了“秸秆饲料利用方式变革示范推广项目”工作组,在我省东部、中部和西部开展了玉米秸秆“菌酶协同”发酵技术示范、应用与推广。通过项目的实施,摸清了全省肉牛粗饲料利用基本情况,“菌酶协同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增加了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带动了区域性秸秆处理方式的转型升级,为我省未来玉米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推广,实现“秸秆变肉”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探索秸秆饲料“中央厨房”模式,打造一批“秸秆变肉”的示范场、村、乡(镇)。邀请中农大专家团队在伊通县河源、伊丹、大孤山等乡镇,持续推广饲料生物技术,先后推出菌酶协同秸秆发酵剂、有机硒肽蛋白营养液、菌酶多维生物精华素、多维多矿核心料包、粪污处理剂等系列生物技术产品,探索推进肉牛养殖社区、生物营养饲料自助站、生物营养饲料互助站建设,打造秸秆饲料“中央厨房”。
(四)开展秸秆饲料化技术培训,补齐技术短板。2023年,安排省级资金125万元,广泛开展秸秆收贮、利用方式变革宣传,开展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推广、青黄贮加工应用技术集成推广。以公主岭、桦甸、前郭、镇赉、龙井5县(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开展秸秆饲料化收贮、利用技术推广。采用现场观摩、专家授课、典型介绍等方式,重点推介茎穗兼收、菌酶协同、秸秆黄贮加工技术,着力提高养殖场(户)、秸秆饲料经营主体的健康养殖观念和秸秆加工利用水平。
二、关于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核心装备的建议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级各类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大饲草产业化全程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提高青贮切碎、籽粒破碎、秸秆揉丝、干草打捆等自动化水平,加快研发推广适宜丘陵山区优质秸秆、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发挥省内顺邦、天朗、顺昆等领军企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企业承担重大攻关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鼓励机械制造企业在省内兴建秸秆、牧草加工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秸秆饲料、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茎穗兼收机械设备研发推广力度,依托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省内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积极探索对茎穗兼收机进行改造升级,拓展秸秆一次性粉碎揉丝、喷洒菌酶制剂、压缩打包功能,实现在田间地头生产制作成品青(黄)贮饲料,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经济效益。
三、关于健全完善政策保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秸秆变肉”工作机制,确保任务目标落实落地。为保障《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各项任务落实,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把“秸秆变肉”标志性工程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我局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一是细化工作方案。印发了《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工作推进方案》,逐级分解目标任务,把2021-2023年秸秆饲料化利用目标、2021-2025年牛羊发展目标、“十四五”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建设目标分解到各地区,逐级量化,明确工作推进时间表与路线图、明确推进措施和具体要求,各地区编制了“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逐级细化落实。二是纳入省政府考核体系。制定下发了《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明确市(州)政府为考核对象,各级畜牧(农业农村)部门为“秸秆变肉”工程实施责任主体,明确考核内容、程序、综合评价办法与考核结果运用,沟通省绩效办和省发改委同意,将“秸秆变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进一步落实责任。三是建立统计调查制度。为把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做实做细,及时掌握秸秆饲草饲料产业发展情况,提供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宏观决策依据,我局制定了《吉林省秸秆饲草饲料统计调查制度》,将草食畜利用秸秆饲草饲料情况、饲草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情况、秸秆饲料生产销售情况、本地区当月秸秆饲料化利用情况、优质饲草生产情况,列为主要调查内容,明确了调查对象、统计范围、调查周期和上报时限等要求,统计调查制度报经省统计局批复同意实行。
(二)全省范围实施粮改饲政策,促进肉牛养殖提质增效。2015年开始,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成为粮改饲政策第一批试点,以“调结构、增效益”为重点,以促进种养结合、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以大中型草食畜养殖企业和饲草收贮企业为依托,加大政策引导,强化效益拉动,把大力发展草食畜作为发展粮改饲的重要基础,突出抓好饲草种植、收贮加工、资金补贴三个关键环节,相继在长春市九台区等21个试点县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展了粮改饲工作,2022年,中央政策资金增加到9070万元,推动在全省范围实施粮改饲政策,42个县(市)1081个主体实际种植75.89万亩,收贮220.33万吨。政策覆盖县(市)数量、实际完成种植面积、收贮青贮数量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6.7%(42/36)、45.1%(75.89万亩/52.3万亩)、36.6%(220.33万吨/161.3万吨)。2023年,国家下达我省粮改饲资金9194万元,作业面积58万亩以上,我们将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全株青贮玉米收贮量,为全省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粗饲料保障。
(三)制定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鼓励基础设施建设和饲料化收贮。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的通知》(吉政办发〔2021〕15号),按照省畜牧业管理局、省财政厅等七部门《关于印发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的通知》(吉牧联发〔2021〕6号)要求,制定《吉林省2022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对省内规模养殖场(户)、合作社和秸秆饲料收贮加工企业新建(改扩建)黄(青)贮窖,收贮秸秆黄(青)贮发酵饲料、秸秆干饲料等进行补助。各县(市、区)政府依规统筹利用中央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农业生产发展粮改饲、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省级乡村振兴“秸秆变肉”资金用于秸秆饲料化利用,2022年,全省共落实秸秆饲料化政策补贴资金4900万元。
今后,我们将持续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核心装备升级,不断健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努力推动秸秆饲料专业化收集、产业化生产、商业化运营,开创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新局面!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23年5月23日
(联系人:刘国春 联系电话:0431-8890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