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关于印发2025年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吉粮科联函〔2025〕18号
各市(州)、梅河口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畜牧业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省粮食和储备局会同省工信厅、省畜牧局制定了2025年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强化区域统筹协调,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25年3月3日
2025年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21〕6号)精神,落实2025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实现《吉林省玉米水稻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既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依托粮食主产区优质资源、工业基础、科研院所、品牌发展等优势,提升玉米水稻产业规模化,延伸产业链条、升级产品结构,拓展功能性食品、营养保健品、化妆品等应用领域,加速推动粮食加工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玉米水稻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努力开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2025年玉米水稻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600亿元。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重点围绕玉米淀粉糖醇、发酵酒精、氨基酸、生物基新材料及综合利用五个发展方向,开展玉米深加工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加快建设产业链延链补链项目,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产值稳定在300亿元。
(二)饲料产业。构建全产业链饲料供应体系,打造区域性饲料原料仓储、生产和集散中心,提高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促进玉米就地转化利用,引导饲料企业降低养殖成本,产值达到220亿元。
(三)鲜食玉米产业。鼓励鲜食玉米种植,着力提高企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延展鲜食玉米加工深度,支持副产物开发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鲜食玉米线上销售和出口占比,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溢价能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亿元。
(四)水稻产业。统筹推进吉林大米品牌、营销、创新、产业四大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吉林大米分级分类产品达到200款,品牌传播量超6亿人次,建设电商自营店铺超过100家,建立吉林大米社区团购点180个,企业自有基地面积达到335万亩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70亿元。
(五)玉米大米主食化类及其他产业。以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吃干榨尽”玉米水稻原粮,推动玉米主食“上餐桌、进厨房、装口袋”,开发推广玉米大米功能性健康食品和方便食品,积极促进食用油和副食酿造等产业发展,增加玉米水稻产业集群综合效益,产值达到40亿元。
三、推进措施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
1.加大运行调度。强化对玉米深加工重点企业调度分析工作机制,加强重点产品和主要原料市场价格调度分析,研判玉米深加工产业走势,并在重要时间节点增加调度频率,做好预警预报,助力重点企业稳定运行。
2.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吉林梅花头部经济产业园一期年产60万吨赖氨酸项目建设,推进长春美禾等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聚力攻坚”行动,加快推动低成本碳源(糖源)技术产业化。
3.加强企业服务。推动企业开展“智改数转”,支持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在专项资金、“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等方面,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一定支持。
(二)饲料产业
1.推动项目建设。推进梅河皓月30万吨、敦化禾丰30万吨、双辽牧原24万吨等大项目建设,打造5个以上仓储、生产与集散中心。
2.强化监管服务。加强常态化饲料检测与监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提高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行政许可审批效率,保障工业饲料生产和质量安全。
3.推进节粮降耗。大力推广精准配方低蛋白日粮技术,积极推行精准饲养管理,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快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创制,不断提升饲料转化率,促进饲料粮节约降耗。
(三)鲜食玉米产业
1.推广优质品种。依托专业育种机构,在吉林省东中西部建设3个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优选省内外鲜食玉米品种试种,成熟后组织参观品鉴,评选出种植生产风险低、适合工业化加工、种源稳定可靠的优质品种公布推广。
2.加强交流合作。举办第六届中国·吉林鲜食玉米产业大会系列活动,推动省内涉粮高校、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邀请省内外经销商开展考察洽谈,搭建产业交流和产销对接平台,提升吉林鲜食玉米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3.建立追溯平台。建设全省吉林鲜食玉米质量追溯系统,跟踪和追溯鲜食玉米从种植到终端销售全链条质量安全,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四)水稻产业
1.创建优势品牌。开展年度分级分类产品评选工作,形成《吉林大米产品名录(第二批)》。确定吉林大米品牌培育发展实施办法,对省内18个区域品牌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进行评选,形成2025年吉林大米品牌发展名录。
2.拓展营销渠道。通过新媒体网络和主流电商平台,对吉林大米关键词和宣传内容进行推流,开设吉林大米公共服务账号和店铺。开展7·16吉林粮食品牌日活动,开展招商引资、宣传推介、产销对接等活动。
3.加快产业升级。规划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综合型水稻加工园区,开设吉林大米餐饮体验店、展馆精品屋、景区品鉴点,大力发展“大米+旅游”“大米+民俗”等新业态。培育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广的“大而强”型龙头企业和模式新、定位高、效益好的“小而优”型特色企业。
(五)玉米大米主食化类及其他产业
1.坚持示范引领。统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四平市建设玉米主食化示范园区,谋划好玉米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副产品建设项目,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拓展产业链条,为全省玉米主食化产业发展引领示范。
2.强化科技支撑。对接国家局科学研究院,联合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应用深加工技术,推动粮 食资源综合利用,提升粮食加工综合效益,推动玉米大米主食化等加工业规模化、工业化发展。
3.优化服务保障。优化金融服务企业方案,与农发行及相关商业银行战略合作机制,提出信用保证基金扩面工作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增强金融服务企业针对性、实效性,支持企业升级扩产、提质增效。
四、相关要求
(一)靠前服务保障,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落实。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秉承“哪里难就从哪里开刀,了解真情况、找准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助企服务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各项举措落实落地。
(二)强化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全链创新发展。各地群长单位要主动沟通协调农业农村、工信、畜牧等相关部门,优化完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区域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统筹好园区、企业、项目等资源,利用好科研、人才、金融等产业优势要素,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步伐,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以产能升级、产业附加值提升带动产业全链创新发展。
(三)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年度任务圆满完成。粮食加工关乎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切实发挥属地资源优势,按照各项工作安排,压紧压实责任单位职责,强化调度分析,积极稳妥地帮助企业解决好创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