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经过几十年建设,特别是“十五”期间,通过重点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吉林省轻工业获得一定发展。目前,我省轻工业主要由11个行业组成,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皮革毛皮及羽绒制品业、家用电器及照明器具制造业、日用化学产品及动物胶制造业、金属制轻工业产品制造业、玻璃及陶瓷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及本册印刷业、工艺美术品业、轻工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70户,总资产100亿元,2005年职工平均人数4.4万人。
一、“十五”规划执行情况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十五”期间我省轻工业主要以提高行业整体实力和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采取“调整、创新、开拓”的战略措施,加速了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经济增长质量有了比较明显提高,轻工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一)轻工业获得一定增长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实现产值80亿元,比2000年的55.6亿元,增长43.9%,5年平均增长7.5%;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比2000年的14亿元增长42.8%,5年平均增长7.4%;2005年预计实现出口交货值8亿元,比2000年的3.9亿元,增长105%,5年平均增长15.4%。
(二)规模经济日趋明显
2005年我省轻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比2000年减少了12%,但全省轻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增加了43.9%。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预计有12户,预计2005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约占全省轻工业总产值的43.8%,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三)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预计2005年制浆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产值21亿元、塑料制品业实现产值20亿元、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实现产值10亿元,三大行业预计可实现产值51亿元,约占轻工业2005年预计总产值的64%,对全省轻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
(四)企业改组改造步伐加快
通过招商引资及合资合作,引进了我国轻工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对我省轻工重点企业实行了兼并重组。如中竹纸业与石岘白麓纸业股份公司、山东晨鸣纸业与吉林纸业、山东华金纸业与白城造纸厂、科龙电器与吉林吉诺尔电器公司等实现了重组,小天鹅电器集团与长春罗兰电器公司实现了联合。与此同时,行业内的一批企业也实现了改革、改组和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增加了企业活力。
(五)非公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五”期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省轻工业大多数国有及集体企业通过改组、改制,降低了企业中的公有经济比重,增加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05年,在全省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已达到8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非公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不足,经济效益不高。预计2005年我省轻工业实现总产值80亿元,约占全国轻工业预计实现产值的0.23%。“十五”期间我省轻工企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基本处于亏损状态,预计2005年盈亏相抵后,全行业将亏损4000万元。
二是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十五”期间,除了少数重点企业外,多数企业没有进行较大规模技术改造,而且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逐年下降趋势,致使我省轻工业整体增长能力不强。
三是重点企业亏损严重。预计2005年我省轻工亏损企业有73户,预计净亏损2.0亿元,其中6户重点企业亏损额将达到1.2亿元,约占亏损总额的60%。
二、“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的国际新形势,面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新环境,轻工业发展面临以下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轻工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体制活力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方式将进一步转变。伴随着居民消费总体上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生活质量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轻工产品结构为适应消费结构转化将加快升级,将不断向满足居住消费、家庭用品消费、娱乐消费、教育文化消费和服务消费等方面拓展,并将不断向产品智能化、方便化、个性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为轻工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结构性产品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也将对轻工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十一五” 期间轻工业总体生产能力过剩,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并将对轻工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面临市场格局和产品结构深刻变化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国际轻工市场格局变化加快,美国、日本及西欧等轻工产品传统出口大国多数已转变为轻工产品进口大国,这些国家将多数劳动密集型、发展潜力不大的轻工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土地和电力资源约束,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轻工业正逐渐向北方转移。国际和国内这种产业转移趋势为我省轻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轻工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轻工产品进一步向高档化、方便化、实用化、个性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高科技含量和符合环保要求的轻工产品将具有越来越重要地位。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对轻工业提高整体产业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紧迫要求。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我国轻工业具有较明显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具备了一定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条件,可以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扩大出口,这有利于轻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进行发展,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轻工业,有助于建立面向国际的生产经营体系。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轻工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特别是对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专利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受到的冲击最大,而且参与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有不断增加趋势,反倾销调查产品范围也有逐渐扩大趋势,这将对轻工产品未来出口提出新挑战。
三、“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加速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轻工产业,打造出众多吉林轻工产品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轻工快速发展。
(二)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四个主要行业:即巩固制浆造纸业,通过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巩固我省制浆造纸业在全国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优化塑料制造业,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我省塑料制造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振兴皮革及其制品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挥皮革原料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实现我省皮革及其制品业振兴;壮大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充分发挥木材资源优势,通过提高设计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壮大我省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
(三)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
2010年全省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5亿元,比2005年预计完成产值80亿元,增长119%,年均增长17%;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4亿元,比2005年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120%,年均增长17%。
效益目标
“十一五”前期,全省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体扭亏,“十一五”后期利润增长速度要高于产值增长,经济效益要高于全国轻工业平均水平,2010年全省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5亿元。
技术结构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全省轻工各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大集团的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21世纪初先进水平,并通过各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全省轻工各行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企业规模结构目标
重点支持发展一批技术水平高、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做强做大,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和产业发展政策,淘汰一批技术水平低、连年亏损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扩大生产集中度,使全省重点企业生产平均规模提高50%以上。
四、重点行业发展方向
(一)制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行业现状:
2005年全省制浆造纸及纸制品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7户,预计实现产值21亿元,约占全省轻工业的26%,其中:制浆造纸企业28户,预计实现产值16亿元;纸制品企业29户,预计实现产值5亿元。预计2005年生产纸浆21万吨、机制纸及纸板40万吨、纸制品6万吨,其中主要产品产量:新闻纸17万吨、书写印刷纸3万吨。其它产品有箱板纸,瓦楞原纸、凸版纸和卫生纸等,还有供应全国的漂白亚硫酸盐木浆等;加工纸有晒图纸、玻璃卡纸、铜版纸等,纸制品主要是各类纸箱。我省生产的吉鹿牌新闻纸、白鹿牌新闻纸和胶版纸,在国内拥有一定的市场和客户,新闻纸产量约占全国的11%,具有一定优势。重点造纸企业有吉林晨鸣纸业公司、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延边晨鸣纸业公司、白山虹桥纸业公司和白城华金纸业公司等。
发展思路:
抓住与国内知名企业重组机遇,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品种,并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加大调整力度,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节能降耗、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确保我省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制浆造纸行业要进一步强化木材纤维原料优势,适当发展芦苇资源为制浆原料,在继续采用国外废纸制浆同时,调整原料结构合理利用国产废纸,并逐步提高国产废纸的使用率。为实现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制浆造纸企业应与林业部门联合工作,并在林业部门主导下,规划实施速生丰产工业用林基地及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注重体现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依托省内资源、生产和技术相对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突出发展新闻纸和低定量涂布纸等重点产品,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造纸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的全过程中控制污染,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探索生态化的造纸技术,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废弃物的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在文化用纸系列中,重点发展新闻纸、低定量涂布纸、胶版印刷纸和铜版纸等产品,使高档文化用纸从现有的35万吨到2010年发展到70万吨。在包装纸和纸板系列中,重点发展高强牛皮卡纸、牛皮箱纸板、高强瓦楞原纸及涂布白纸板,使高档包装纸和纸板到2010年发展到15万吨。
发展目标:
2010年全行业机制纸及纸板产量达到100万吨, 201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4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
(二)塑料制品业
行业现状:
2005年,全省塑料制品业有规模以上企业70户,预计实现产值20亿元,约占全省轻工业的25%。塑料制品业主要由以下行业构成:塑料薄膜制造;塑料板、管及型材制造;塑料丝绳及编织品制造;泡沫塑料制造;塑料人造革及合成革制造;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塑料零件制造;日用塑料制造和其他塑料制品制造等。行业主导产品有多功能农膜、塑料管、编织袋、中空包装容器、人造革、塑料零件、大型高强度复合集装袋等产品,其中农用塑料薄膜产量约占全国的7%,具有一定优势。预计2005年全行业塑料制品产量9万吨,其中农用薄膜产量6万吨、塑料编织制品2万吨、日用塑料7000吨。重点企业有白山喜丰塑料股份公司、辽源市亚泰三川塑编有限公司、四平市顺达农膜有限公司、延边燕子塑料有限公司、吉林新元集团延吉管业有限公司、辽源市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华闰生化包装有限责任公司等。
发展思路:
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开发生产具有行业引导性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继续保持塑料制品产量快速增长同时,使企业的加工技术及装备、产品科技含量迈上新的台阶。
发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重点突破,实现由跟进式发展向跨越式发展转变。优化产品结构,集中力量抓好三大类产品,即: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用塑料产品;围绕住房产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建筑及市政工程塑料制品;围绕塑料包装,为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医药工业,提供质优价廉多功能包装材料。发挥现有科研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生物制药及医疗卫生用塑料制品,尽快将已有的国内领先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加快技术进步,选择对全行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和产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实施科技创新,推动新产品的产业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尽快实现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塑料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可循环材料,在材料制备、塑料制品设计和生产中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尽可能减少原料耗费,把塑料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农用塑料:主要包括农膜和输水管材。在农膜的功能性上,要着重同步解决耐老化与防雾滴,推广高保温、高光效薄膜制造技术,使棚膜集耐老化、防雾滴、高保温和高光效等多种功能与一体,实现光能转化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继续扩大节水喷灌、滴灌和微灌管材管件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灌溉渠道防渗膜。
建筑及基础设施用塑料制品:主要是建筑用给水、排水、供暖管道、道路和水利设施用各种防渗材料。塑料管材以发展多种规格、多材质和多种结构管材管件为主要方向。塑料建材要进一步发展塑料内装饰件、塑料地板、墙体内装饰件、高分子建筑模板、防水材料、外墙支撑件、外墙保温板和塑料加强砖等产品。发展水利建设、公路建设、城市建设和机场建设用各种可以起到防护、排水、反滤、隔离、防渗透等作用的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膜、土工纺织膜及复合材料、土工膜与无纺布复合材料、聚乙烯土工膜、聚乙烯膜与无纺布复合而成的土工布、聚氯乙烯膜与无纺布复合而成的土工布,
塑料包装制品:主要是塑料包装膜、塑料包装箱及包装容器产品。塑料包装的复合化、多功能化、环保化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强包装材料功能化的开发研制,重点加强产品的阻隔性、耐高温和保鲜等特性,发展新型彩印复合包装材料、多层高阻隔密闭封装器材、耐蒸煮、防微尘、防辐射、防霉、防锈、无菌包装材料和防静电包装膜等产品。
发展目标:
2010年全行业实现塑料制品产量15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亿元。
(三)皮革及其制品业
行业现状:
2005年,我省皮革及其制品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户,其中制革企业1户、制鞋企业3户。预计2005年全行业实现产值1.3亿元,约占全省轻工产值的1.6%。预计2005年轻革产量15万平方米,约占全国的0.03%;预计2005年皮鞋产量38万双,约占全国的0.016%,我省没有规模以上皮革服装生产企业,与全国相比我省皮革工业非常弱小,但发展潜力巨大。主要企业有:吉林省洮安皮革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东亨皮革有限公司、浑江双星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和延边世一制鞋有限公司。
发展思路: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立足可持续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皮革原料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开放。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全方位引入经营理念、产品品牌和发展资金,全面提高皮革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发展方向:
根据我省皮革工业现状,采取以牛皮加工为主,其他原料为辅作为基本定位,逐渐发展羊皮和猪皮等皮革产品,并逐步开发梅花鹿皮革等特有资源,采取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分两个阶段打造出具有吉林特色的皮革工业发展基础。第一阶段是2006年-2007年,重点是恢复制革及其制品业,建立起三个制革工业园和一个革制品工业园,分别是长春皓月中意皮革工业园、白城皮革工业园、吉林皮革工业园和辽源皮革制品工业园,创造产业集聚条件,通过外引内联,吸引省内外制革企业和革制品企业进驻园区生产经营,奠定园区和皮革交易市场发展基础,实现产业恢复。第二阶段是2008年?2010年,在制革及革制品业已形成基础情况下,对已有工业园区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大制革生产能力,提高皮革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重点发展皮革制品工业,引进培育皮革制品名牌产品,把国内和国际上皮革制品知名品牌吸引到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皮鞋、皮衣和皮包(袋)等皮革加工业,进而发展其他配套行业,进一步完善皮革及制品交易市场建设,引入域外、境外商户和产品进驻园区批发经营,创造集聚效应,形成一条以吉林省资源为主要基础的皮革产业链。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生产企业专有的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产品档次和商业信誉。在皮革配套行业发展上,重点开发多功能、系列化和环保型皮革化工材料,如高性能助剂、高性能可降解复鞣剂、加脂剂、替代铬鞣剂等高性能环保型鞣剂。
发展目标:
2010年,实现轻革产量1000万平方米、皮鞋产量500万双、皮衣产量10万件、皮包(袋)产量20万只;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
(四)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
行业现状:
2005年全省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3户,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约占全省轻工业的12.6%,预计实现出口创汇6亿元,约占全省轻工的75%。家具企业22户,预计2005年实现产值6亿元;轻工木制品企业21户,预计2005年实现产值4亿元。预计2005年家具产量31万件、实木地板34万平方米和复合地板130万平方米。重点企业有吉林新元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市吉盛伟邦家具有限公司、吉林市亿兴木业有限公司、吉林市玲珑家具有限公司和安图亚鑫木制品有限公司等。
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森林资源及人造板工业优势,发展家具工业园区,提高家具设计能力和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强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实施集团化、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积极组建企业联盟,使家具制造业由单纯的资源、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市场、技术、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转变,树立品牌理念,提高我省家具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方向:
把握家具的产品梯度化、技术梯度化和市场梯度化发展趋势,坚持产品的多元化、功能化发展方向。在原料结构上,继续以木质材料作为我省家具制造业的主要原料。在维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木材自然资源,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及产品附加值,大力推广应用各种人造材并进行合理的改性与表面装饰,加大应用可重复利用的金属、塑料等资源。大力发展复合地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节约,通过复合技术提高地板的总体性能。在产品结构上,要重视设计,实现世界家具市场的流行趋势与我国传统家具精华有机结合,形成自主的设计风格。家具产品要体现健康、环保意识,并向功能化、组合化、智能化和部件专业化方向发展。采取“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及满足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在家具行业中,用新设备、新技术改造传统家具企业,注重配套行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加中高档产品比重,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家具业整体水平。组建企业联盟,走集团化、专业化协作的道路,家具生产要向社会化大生产与专业化分工协作方向发展,以实力强大的企业为骨干,形成家具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格局。发展集研发、设计、木业加工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业家具集团。积极倡导环保理念,严格控制家具中的甲醛排放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家具。
实木家具:向高附加值、高档次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餐台、餐椅、沙发、宾馆用及传统出口家具。
板式家具:向造型美观、耐用、价格适宜,适应社会各层次需要的中高档家具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办公用、厨房用、卧室用及客厅用家具,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厨房家具将是未来新的增长点,并将向标准化、轻量化、复合结构化以及注重环保和采用拆装结构等方向发展。
复合地板:在功能上向耐磨、防水、阻燃和抗菌等方向发展,增加产品多样性,实现小批量多规格生产模式,在产品外观色彩上要体现多样化,满足市场不同消费需求。
发展目标:
2010年,家具产量达到60万件,轻工实木地板达到5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达到300万平方米;201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
(五)日用化学产品及动物胶制造业
行业现状:
2005年,我省日用化学产品及动物胶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1户,预计2005年实现产值10亿元,约占全省轻工业总产值的12.6%。主要产品有合成洗涤剂、香皂、肥皂和动物明胶、香精香料等,并以合成洗涤剂生产为主,预计2005年合成洗涤剂产量8万吨、香精及香料2600吨。重点企业有:纳爱斯四平有限公司、四平市鑫平日用化工厂、四平立白有限公司和吉林市九鑫日用化学有限公司、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大安市明胶有限责任公司。
发展思路:
围绕现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技术创新和企业重组为主要手段,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不断开发绿色环保产品,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酶制剂、表面活性剂及新型助剂,重点发展加酶洗衣粉、无磷洗衣粉,加快发展液体洗涤剂,提高其在合成洗涤剂中的比重。调整肥皂品种,重点发展香皂、透明皂、增白皂,提高香皂及高脂肪酸含量皂的比例。扩大皂类产品的生产规模,开发适用工农业生产的各种表面活性剂与助剂,重点开发各种适宜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洗涤剂和织物调理剂。提高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积极研制开发对环境污染小,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破坏小的绿色日化产品。以纳爱斯四平公司的雕牌合成洗涤剂、四平立白公司的立白牌合成洗涤剂两大国内名牌产品发展为主,积极扶持鑫平日化工厂的合成洗涤剂产品,扩大产品规模,增大销售覆盖面。
发展目标:
2010年合成洗涤剂产量实现30万吨; 2010年实现产值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
(六)家用电器及照明器具制造业
行业现状:
2005年,我省家用电器及照明器具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8户, 预计2005年全行业实现产值2.7亿元,约占全省轻工业的3.4%。主要产品有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电池制造、热水器和电灯泡等,预计2005年电冰箱产量10万台、电光源(灯泡)2500万只。我省主要家电企业已经实现了与国内家电生产知名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营销水平,并为企业未来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重点企业有吉林科隆电器有限公司、长春罗兰电器有限公司、光宇延边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市亚制照明电器有限公司、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灯泡厂。
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为核心,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突出技术创新,围绕利用先进技术,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家电产品。
发展方向:
研究开发升级换代产品,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真正做到环保、节能,实现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积极采用多项抗菌技术,以节能、保鲜、环保等为目标积极发展变频电冰箱,在生产中积极选用可回收循环使用的保温材料。洗衣机在采用模糊控制技术提高洗净比同时,降低用电量、用水量和噪声等。“十一五”期间,主要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恢复电冰箱和滚筒洗衣机等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发展目标:
2010年实现20万台电冰箱和20万台洗衣机产量, 201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
(七)金属制轻工业产品制造业
行业现状:
2005年全省金属制轻工业产品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6户,基本由中小企业组成,预计2005年实现产值6亿元,约占全省轻工业的7.5%。主要产品有各种手工具、金属包装容器、建筑装饰及水暖管件、消防用金属制品和印铁制罐等,预计2005年手工工具产量120万把。重点企业有东辽县中州汽车工具有限公司、吉林省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长春市响铃暖气片总厂、长春长客金豆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发展思路:
进一步发展汽车随车工具、农用工具、水暖器材和金属包装等产品,调整产品结构,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
发展方向:
提高随车工具和农用工具的适用性和美观性,积极发展组合工具,实现功能多样性,采用新材料,在增加产品刚度、强度和使用寿命同时,达到工具轻量化。水暖器材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现外观色彩多样化,并提高产品的换热效率。金属包装制品,要增加强度,提高密封性能,通过各种涂覆层增加耐腐蚀能力,延长使用寿命,实现重复使用,节约资源利于环保。
发展目标:
201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1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
五、“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轻工业规划重点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143亿元,“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7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17亿元、已完成投资10亿元、 “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7亿元;新建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126亿元,“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69亿元。重点项目范围主要包括皮革及制浆造纸两个行业, 其中:皮革工业园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102亿元,计划“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45亿元;制浆造纸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33亿元,,计划“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23亿元(含续建项目1 个,已完成投资10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4亿元)。
具体项目内容见附表。
六、促进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在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向规范的股份制发展,实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企业兼并与重组力度,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实体资本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引导民间资本、外资发展我省轻工业,形成多元化的企业投资结构。
(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吸纳各类资金:一是更多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等;二是推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三是充分利用好金融和财政政策,争取资金支持落实财政贴息扶持政策。
(三)大力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跨越。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面向轻工行业、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造就一批熟悉市场规则、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家。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指导意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产业升级。
(四)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轻工业生产工艺技术,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按市场要求,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 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检测(CAT)及数控等高精加工设备,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改变轻工传统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
(五)实施名牌战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进一步强化名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培植知名品牌。进一步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企业的营销素质和能力,借助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三废”治理力度,对造纸、皮革等轻工重点污染行业,依据国家和省环境保护政策,建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在轻工业生产中,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提高。
(七)做好指导服务,切实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行业管理,实行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政策宏观指导相结合,引导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规划建设好重点轻工工业园区,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分工专业化和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走科农工贸一体化的道路,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化产业链。对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