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连和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我省加快落实中央“两业融合”实施意见的建议》(第W23号)收悉,经联合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自然资源厅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要求,国家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配套政策和细则,加强业务指导”,各省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要求,推动开展试点”。今年2月,省发展改革委向中省直相关单位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落实措施》(吉发改产业[2020]104号)。今年3月,省发展改革委等16个中省直相关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具体措施的通知》(吉发改产业联[2020]170号),提出18条落实措施。
一、促进制造业升级,延伸产业链
2016年以来,我们按照《吉林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吉政办发〔2016〕41号)积极推动两业融合,编印了《制造业服务化典型案例汇编》,总结省内、国内和国际服务型制造经典案例。我们通过树立试点示范企业,促进企业发展模式创新。近三年来,全省已评定30户制造业服务化试点企业、1个试点城市和1个开发区。2017和2018年度,在工信部组织的两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上,我省合心机械、东北袜业园等10个参赛主体(企业、项目、平台)被确定为服务型制造全国示范项目,在全国名列前茅,并在首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上介绍了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拓展供应链增值服务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制造业向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转型,鼓励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同时根据服务型制造是工业互联网多种应用场景之一这一特点,我们将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标识解析体系在汽车、能源、食品等行业的试点应用,实现全产业链、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落实工业互联网137工程,即培育1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3个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行业级平台;7个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平台,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全流程全产业链上云。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对企业利用原有土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在容积率调整、规划许可等方面依法给予支持。不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建设容积率可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指导各地在编制详细规划中,提出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充分考虑物流基础设施用地的容积率,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积极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长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引领,利用枢纽聚集的大量物流资源,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
三、着力打造现代商贸和商务服务业
加强商业规划,推动实体零售转型。加强对城市大型传统商业综合体网点规划,避免过度投资和同质化竞争,探索建立大型商业设施建设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确保有序发展。支持传统零售企业创新,建立联系制度,引导欧亚商都、长百集团等传统企业通过调整商业结构、创新经营模式、开展跨界融合,逐步实现由经营商品向商品与服务并重转变,由线下向线上与线下结合转变,着力打造现代商贸和商务服务业。
积极发展会展业,促进会展与旅游商贸业互融。2016年,我省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东部冰雪生态旅游,打造冰雪旅游强省,推出了“吉林雪博会”这一全新题材的展会项目。作为全国唯一以“雪”为主题的博览会,历经几年的高速发展,在2019年第四届雪博会上,现场成交额达2.5亿元人民币,接待参会观众15.5万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物质生活,推动了冰雪产业向冰雪经济的跃升,有效拉动了冰雪地区旅游商贸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一是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18年以来,省科技厅围绕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组织省内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整车性能、测试及评价能力研究、开展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攻关,投入科研经费3450万元,支持新能源汽车用IGBT产品研发、基于双交易平台自定位功能直流充电机的开发与应用、新能源汽车电液制动系统设计及其测试匹配体系研究、一汽奔腾纯电动车整车性能提升技术研究与智能温控系统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高压储氢及其氢氧供给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阴极协调控制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37项,项目实施后将突破一批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推动我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聚焦一汽红旗自主品牌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组织谋划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吉林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2020年将投入2.4亿元,启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全固态激光雷达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两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其中,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投入2亿元(财政投入1亿元,一汽自筹1亿元),重大开展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研究、自主泊车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智能座舱关键技术研究、车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和燃料电池发动机集成与控制关键技术开发。全固态激光雷达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入4000万元(财政投入2000万元,自筹2000万元),重点开展单瓣大视场光学相控阵(OPA)芯片、OPA芯片的驱动电路、雪崩光电二极管边缘击穿抑制方法等“卡脖子”国家技术研究,开发固态光学相控阵机构雷达产品研发和闪光式(Flash)固态激光雷达产品研发并实现产业化。
三是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积极协助一汽集团、吉林大学等单位,协调科技部,争取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向我省倾斜。2018年以来,承担国家“新能源汽车”等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及任务共6项,获得国拨经费共计2276万元,重点开展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白千瓦级燃料电池电堆及辅助系统部件测试技术开发及样机工程化应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环境感知技术研究。
四是组织召开中国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融合发展高层研讨会,打造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平台。在科技部的指导下,自2018年开始,在长春连续两年组织召开中国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融合发展高层研讨会。研讨会集聚国内主要汽车企业、轨道交通企业的领导和高校、科研单位的国内顶级专家,围绕构建可持续的智能、安全、绿色等交通领域技术研究,探讨将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车辆融合发展,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车辆的国际竞争力。
2020年,省科技厅还将启动实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与轨道交通技术融合战略研究”项目,按照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围绕吉林省所具有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的双优势,开展技术融合应用现状与需求分析,凝练技术融合发展方向和重点互补性领域,并提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与轨道客车技术融合的政策支撑及保障措施建议,指导一汽集团、中车长客和有关高校、科研单位,聚集国内外的优质创新资源,推动汽车和轨道车壳融合技术研发,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能,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卡脖子”建设问题,提供创新能力,把我省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的双优势释放出来,培育新产业,推动汽车、轨道客车的产业链条向中高端迈进。
五、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做好两业融合试点工作。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前期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城市、产业园区开展区域融合发展试点,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代表性企业开展行业、企业融合发展试点。省发展改革委主动对接相关单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荐。
发挥行业协会在协调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一是指导担保协会与各行业协会共同研讨跨行业对接服务工作,探索组建省担保联盟,完成初步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二是推进金融多业态合作模式,组织协会开展各业态专业调研,探索开展“担保+”,拓宽担保与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渠道,探索与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路径。三是继续提高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促进会服务能力。发挥好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促进会资本市场英才库、吉林省资本市场青年领军人物和金融服务团的专业优势,继续做好“千家企业免费财顾行动”,提供“一对一”综合服务保障,努力帮助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的能力和水平,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六、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服务要素供给保障
资金支持方面。省财政每年安排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商贸流通、会展业发展等方向。2020年,为落实国家“两业融合”实施意见,拟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纳入资金支持范围。省直相关部门将做好相关工作,及时拨付资金,支持“两业融合”发展。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东北亚博览会、一年一届的全球吉商大会、农博会等各类展会,支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进会展与商贸互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税费优惠、税收减免方面。按照《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税收政策的制定权集中在国家层面,地方政府没有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力。同时,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我省无权自行减免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地方应按照国家规定和权限范围,严格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用地方面。省自然资源厅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强化自然资源保障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规定,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过渡期内,对于2020年纳入“三早”或投资额5亿元以上“两业融合”项目,用地规模不足的县(市、区),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的情况下,可由市(州)政府修改乡(镇)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行调剂余缺。涉及省级重点项目的,可以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使用预下达的2035年建设用地规模,先批先用。同时优先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水资源供给方面。加大“两业融合”政策倾斜行业水资源供给保障力度,充分发挥水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以及其他有条件区域,推行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根据水资源配置规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总量和效率控制目标,提出近期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建议。对水资源区域评估范围内使用承诺制管理的服务业项目,可作出书面承诺,简化取水许可办理流程。其他服务业项目如需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可向具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凡取用水符合相关规划和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技术审查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均可取得水申请批复;取水工程(或设施)试运行经原取水申请批复机关验收合格的,均可领取取水许可证。
省发展改革委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