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简介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国家和省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的长春市,总占地面积817.6公顷。分为长春和公主岭两个院区,其中,长春院区16.8公顷;公主岭距长春60公里,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也是东北农业生态区的典型代表,院区占地面积552公顷。在洮南设综合试验站132公顷;在海南设科学实验基地73.4公顷;范家屯试验地43.4公顷。
前身是1913年建立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公主岭产业试验场;1948年东北解放,建立了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公主岭农事试验场;1958年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9年划归吉林省,成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省农科院共建“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与院合署办公。
现内设12个处(室)、18个研究所、1个试验地综合服务中心、1个主粮工程研究中心共32个机构。建有1个科学实验基地、1个综合试验站。现有在编人数1094人,其中科技人员9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79人(正高级215人,副高级264人),有博士205人,硕士478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63人。现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肉牛、肉羊、绒毛用羊、牧草、乳品加工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4个,有玉米、肉牛、肉羊、葡萄、麻类、谷子、食用豆、向日葵、花生、甜菜、燕麦荞麦、绒毛肉羊等综合试验站11个
现承建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99个(国家级53个、省级46个),国际合作平台11个,人才培养平台10个。现有百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台(套)。收集保存玉米、水稻、大豆主要农作物、杂粮杂豆、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抗寒果树、微生物、牧草、畜禽等各类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99248份。收藏科技文献30万余册,各种珍贵档案资料7万余卷。编辑出版《玉米科学》《东北农业科学》《农业科技管理》3个学术期刊。设有“农友网”“吉林星火计划网”“吉林玉米网”3个网站和“吉林星火计划网”55个市(州)、县子网。
培育的吉林省第一个玉米双交种、单交种及系列玉米品种,为吉林省乃至我国东北地区玉米产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春玉米栽培技术全国领先,一直保持东北雨养条件下玉米高产记录;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出世界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规模化植物转基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选育居国内领先水平;赤眼蜂、白僵菌为主的玉米螟生物防治面积每年达3500万亩,创造了我国连续多年大面积生物防治的神话;草原红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乳肉兼用型牛品种;松辽黑猪为我院自主培育的我国北方第一个瘦肉型黑色母系品种;新吉细毛羊为我国育成的首个细毛型羊品种,也是1985年以来我国育成的唯一一个国家细毛羊品种;自主研发的畜禽用呼吸测热系列装置,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紫花苜蓿“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苜蓿育种进入杂交育种新时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四五”以来,鉴定验收成果446项;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248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2件;获得授权专利412件;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73项;出版科学著作20部;发表论文1392篇。获得科技奖励60项,其中,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
广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丹麦、荷兰、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西班牙、波兰、芬兰、乌克兰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科技合作关系。
面向未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将秉持“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速科技创新,竭诚为“三农”服务,为吉林农业强省乃至农业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