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吉林省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字号: 默认 超大
返回顶部
索  引 号: 12220000412756947B/2024-00302
分      类: 工作总结与计划;通知
发文机关: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4年02月02日
标      题: 关于印发《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的通知
发文字号: 吉农院发〔2024〕15号
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20日
索  引 号: 12220000412756947B/2024-00302 分      类: 工作总结与计划;通知
发文机关: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4年02月02日
标      题: 关于印发《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的通知
发文字号: 吉农院发〔2024〕15号 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20日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锚定以科技支撑农业强省建设推动实现农业强国战略目标,聚焦吉林“双千工程”“农业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等中心任务,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院各项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呈现出快速发展、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一、以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突出深化改革主线,着力完善制度机制。制修订《院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院人才工作意见》等关键性规章制度50项。选优配强干部队伍,提拔调整18人,组建研究所议事班子,全面推进院、所两级重大决策机制和院、所、研究团队三级管理模式落地落实。院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民主科学依法决策,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30次,专题会62次,有力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推动全院事业发展高效运行。着力践行“尊重科学家、服务开拓者”管理理念,打破原有机制桎梏,用权力“减法”做好服务“加”,优化职称评审规则,充分尊重研究所内部推荐排名;改进创新工程项目支持方式,首次设立研究所科技创新基金;为研究所核定编制数量,指导用好引人计划做好人才规划;扩大奖项与奖励支持范围,以物质奖励人才;成果转化收益全面向一线倾斜,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坚持目标管理,与研究所签订重点任务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树立安全观,成立院运行风险管理与防控委员会,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实施年度综合考核,执行考核结果与研究所资源匹配相挂钩,以研究所为主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全面激活。

  二、项目承担能力与成果产出水平显著提升

  系统谋划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实现年内国家启动的重大重点项目的全部参与。全年新立各级各类项目326项,合同经费2.68亿元(科研类项目经费2.3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36.36%)。其中,国家级项目57项,合同经费17021.46万元;省级项目129项,合同经费7239.40万元;其它项目140项,合同经费2553.24万元。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粮丰工程”“黑土保护”“生物育种”3项牵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创新联合基金1项,取得了“十四五”承担国家级项目的新突破。主持省科技厅重大项目6项,占农业领域立项50%;承担全省11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中的9项主攻任务;负责25项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工作,占全省50%。积极培育凝练重大成果,全面提升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全年验收项目76项,审定(登记)植物新品种56个,获授权专利85件,发布标准17项,发表论文312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参加单位1项)。农业科学学科领域首次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首次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三大顶级期刊之一《Science》上发表论文。“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大豆优质安全丰产高效生产”2项技术入选国家主推技术,“吉粳816”入选国家主导品种,“吉花23”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入选省主导品种23个,占比21.9%;入选省主推技术36项,占比52.17%,入选比重居全省之首。

  三、科研平台建设底盘不断壮大

  着力夯实平台基础,推动平台建设水平跻身国家第一方阵。新增“国家农业科学洮南综合试验站”,获经费1579万元;“国家数字种植业(玉米)创新分中心”“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吉林)”获可研批复;“省西部西甜瓜种苗研究与示范基地”,获经费2200万元;“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通过省政府常务会批准,获经费1000万元。在建平台“农业农村部肉牛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东北区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肉牛性能测定站”等9个重大建设项目陆续建设完成。我院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利用平台谋划研发布局,稳固我院东北地区领头羊地位。“主要粮食作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面启动,聚焦吉林省产粮大县,全面完成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研发布局。“吉林省作物生物育种联盟”积极推动生物育种领域协同创新,实现20余个玉米和大豆主推品种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性状的迭代升级。依托“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推广种牛早期选择、肉质导向育肥技术,全面提高种牛选择时间、所选后代成年后等级及育肥牛所产A3级牛肉比例。牵头成立的“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东北四省区五院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在长春农博会集成、宣传、推介科技成果,推动东北区玉米秸秆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协同发展。

  四、重点研究领域科技创新“量质双升”

  大力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加速推进民族种业振兴。玉米新品种“吉单63”创造吉林省自主育成品种在中部半湿润区超吨粮纪录;“吉单436”亩产超吨粮,取得西部半干旱区第一名好成绩;鲜食玉米“吉农糯111”“吉农糯9”等品种与企业广泛合作。优质食味粳稻选育全国领先,“吉粳816”夺全国金奖,“吉粳575”等3个新品种获省级金奖;“吉粳305”等4个品种进入省十大品种遴选。承担国家高油高产大豆品种选育研究,“吉育209”油分含量达22.40%,“吉育2517蛋白含量达到43.13%;“中吉602”亩产达到306.18公斤,创造了东北风沙盐碱地的高产典型。高粱杂交种“吉杂320”,容重达764克。谷子品种“吉杂谷5号”抗性和产量连续两年产量均排名第一位。育成射线诱变油莎豆新品种“吉莎5号”。在国内率先开展寒地小苹果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工作。“双乾肉羊”新品种,填补了东北区专门化肉用羊品种的空白,实现了我院近二十年自主培育畜禽新品种“零”的突破。“向海飞鹅”品种资源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审定。吉林芦花鸡和吉林黑鸡与苏高血马遗传畜禽资源通过省审上报农业农村部。审定我国首个紫花苜蓿杂交种“吉杂1号”。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进入快车道,全面激活“芯”动能,开发了吉林省首款肉牛20K液相育种芯片“吉牛1号”,预定探针500个、逐步开展应用;创制的40余个玉米、水稻、大豆基因编辑新材料进入产业化预备阶段;选育出吉ST015D、吉单56D两个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品种参加国家转基因试验;抗早衰、抗穗腐病、半矮秆玉米分子育种取得新进展。

  着力创建高产高效新技术,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创建的黑土地连作玉米全耕层培肥技术体系居国际先进水平;

  优化集成“秸秆还田+秋季整地、精选品种+二次包衣、高密种植+单粒精播、化控调节+综合植保”等关键技术打造吨粮田,为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与大田实证;集成的“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增温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在东部山区示范1万余亩,有效破解了低温冷凉技术难题,平均增产30%以上,增收300余万元;重大增粮技术“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在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推广608万亩,平均增产20%~30%;主推技术“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耕技术”在吉林中部示范推广200余万亩,平均增产13.15%;“载菌赤眼蜂生防技术”在全省粮食主产区推广面积653万亩,减少经济损失近3亿元;创建“高粱精量播种保苗技术”,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集成构建的东北粳稻抗低温减灾增产技术体系,减损增产效果显著;“农业碳排放检测技术”标准化检测能力显著提升;“西甜瓜种苗研究技术”有效破解不能重茬的技术瓶颈,预期应用前景广阔。“反刍动物能量营养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肉羊日粮从消化能到净能水平的预测;“绵羊高效安全养殖技术”,推动绵羊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优质高效;群草种混播以草治碱生物改良技术,为实现三化草原治理、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开发油莎豆主食、人参皂苷后生元饮品、黑参黄精丸、纳豆酱等新产品16种;研制低温发酵风干牛肉肠等预制食品,肉品深加工全面发力;以高压冷冻空气获得了黑果腺肋花楸气流超微粉,细度可达到2000目以上,高效吸收,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的附加值。

  五、科技成果转化呈现突飞猛进趋势

  签订转化收益目标“军令状”,全力激发成果转化潜能。

  全年签订技术合同866份,金额6644万元,到位经费5600万元,与上年度同比增长61.26%。18个研究所全部达到年初设定目标,其中,植保所、质标所到位经费分别达1783和1248万元,超责任目标74.8%和31.4%。玉米所、生物所等6个研究所已提前实现三年转化收益翻一番的目标。玉米品种“吉单436”转让金额300万元+提成,创造了近二十年来单个玉米品种转让价格的最高纪录。极早熟品种大豆品种“中黄615”“中黄610”转让金额分别为400万元、200万元+提成,打响我院向第五积温带主产区进军的第一枪。搭建院地(企)合作桥梁,广建科研转化根据地。鼓励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接,确保科研任务从生产中来、从需求中来、从市场中来,科技成果到生产中去、到农民中去、到企业中去。分别与白城、洮南、通化、长白、白山、镇赉等6个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指导服务、科技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通过团队成果预定研发方式,与“大北农”“先正达”“鸿翔”“农嫂”“新百利”等企业签订品种研发合同,订单式开展品种选育。积极对接“蒙牛”“佐丹力”“田野泉”等多家企业,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潜在转化主体。积极发挥转化平台功能,打造新型创新联合体。制定“吉兴中心”分(子)公司管理办法,新增注册5家分公司和2家子公司,积极推动公司规范化运行,实现平台转化收益378万元。成立“吉林特色农产品检测产业研究院(白城)”“吉林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镇赉)”“寒地高值作物双熟技术产业研究院(乾安)”,有效推动了当地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年度技术转移示范工作,在全省考核中位列第三位,获“优秀”等次。

  六、人事人才工作全面优化

  坚持引才引智结合,引进博士和高层次人才13人,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举荐拟引进人才参加省引智座谈会,受到景俊海书记的接见和肯定。积极争取岗位指标,核增专技岗 48 个,申请正高级比例由17%上调至20%,85人得到晋升职称,其中2人晋升二级岗位,10人晋升三级岗位。通过岗位优化,9人聘到正、副科岗位。积极推荐选拔人才,获奖(称号)人才37人,其中,1人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农业部神农英才计划“青年英才”。强化人才培养力度,选派55名青年科技干部到省内12个县(市、区)、8家企业挂职锻炼,在农业生产一线“蹲苗淬火”、服务乡村振兴;实施引进博士3年跟踪培养计划,资助引进博士和高层次人才、博士后 54 人,资助经费288.7 万元;选派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人赴德国定向培养;组织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1人获“银奖”;23人获批“吉林省首批科创专员”,占全省十分之一。招收5名博士后进站,在站博士后27人,出站2人;招收联培研究生62人。营造拴心留才环境。134人获批E类以上人才,享受省内出行和就医相关待遇。兑现11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为5人申请省博士后公寓,为17名E类人才申报省人才安家补贴;挽留高级人才1人;实现了院培养博士和院引进博士同等待遇;调整职工体检定点医院由原来的1家增至3家,更好满足不同职工体检需求。人才流失问题得到基本遏制,人才活力得到全面释放。

  七、学科体系与团队建设更加完善

  系统梳理全院学科体系,打破所际界限谋划研发布局。柔性整合全院优势资源,优化“优质育种、综合技术、产品加工、科研辅助”四大学科板块,建立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全产业链工程化技术开发模式,推动生物技术与传统常规育种手段有机结合,实现畜牧兽医与动物生物技术两所融合发展;围绕国家、省重大农业科研任务,跨所、跨团队组建盐碱地综合利用、种业振兴、秸秆变肉、乡村振兴联合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立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专业高效研发团队。新组建“生物技术育种、耐盐碱水稻、优质特用玉米、优质抗病玉米、苜蓿杂交育种”等9个研究团队和1个联合研究团队;调整变更“玉米育种、动物胚胎工程、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等8个研究团队,鼓励研究团队紧紧围绕研究方向开展可持续性、可积累性的有效研究,力争取得关键突破。

  八、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积极争取国外优势资源,推进开展实质性合作。组织专家参加“世界寒地农业国际合作发展论坛”等重要国际交流活动10场,做大会发言13人次;派出26人次赴日本等国交流访问,签署合作协议6项;邀请美国等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49人次来院开展讲学与合作交流。与乌拉圭技术团组互访、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促进了中乌牛肉贸易的良性发展;实现“中国-罗马尼亚”农业科技代表团互访、签署合作备忘录,重点在特色资源上开展合作;俄罗斯远东研究中心筹备进展顺利,我院大豆品种即将履行俄方品种登记程序,真正实现品种和技术的“走出去”;选派技术人员赴肯尼亚学习先进玉米育种技术,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为培育玉米新品种奠定基础。广泛搭建国内交流平台,提升院协同创新能力。邀请院士张新友、金宁一等国内知名专家来院作学术交流与指导100余次;举(承)办“第一届全国农作物转化体目标性状综合评价现场观摩会”“第一届省肉牛种业创新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10次。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作主旨报告35人次;选派中青年科研骨干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学习交流17人;与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多所院校在项目申报、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份。

  九、科研保障与服务管理更加高效

  强化调度办结,确保有序运行。及时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要求,高效办理并及时报告反馈;全年办理文件1766件,制发文件556件,整理公文办结情况信息简报12期。强化审计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全年核算收入6.43亿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4.88亿元,科研及其他收入1.55亿元,对创新工程和基本科研需求的保障力度显著增强,获“省级部门决算先进单位”称号。完成专项审计7类85项,审计资金9.80亿元,提交审计报告54份,有效防范风险,获评“全国内审先进集体”称号。优化采购流程,提升基建质效。完成试剂耗材、办公用品等物资采购3200余万元,仪器设备、六类通用办公设备采购9600余万元;政府采购和中央预算资金建设项目招标31项,承担基建项目17项;特殊物品的采购管理和实验室试剂耗材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置日趋规范。推进设备共享,节约资金开支。执行全院大型仪器设备统筹管理和共享使用,率先实现试验地中心、洮南站大型农机具等设备共享,节约资金百余万元。强化后勤保障,营造舒心环境。严格院区保卫和安全生产管理,强化职工食堂和班车服务,优化物业管理、美化院区环境,为职工营造优雅整洁、安全舒心的工作环境;启动职工住宅产权办理,为科技专家解决后顾之忧。坚持精准对接服务,发挥退离休职工余热。优质服务离退休职工920人,积极组织老专家为院发展建言献策,有效发挥返聘专家作用。

  十、宣传与信息服务效果明显增强

  积极借助媒体,扩大对外宣传。院多项成果技术被央视、新华网、《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国家媒体报道41次、省内媒体报道159次,多篇报道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总报道次数是上一年的3倍。院内出版院报8期,推送公众号230篇,发布新闻报道793篇。广泛挖掘亮点,加大向上宣传。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化推广、吨粮田建设等3篇信息被《上报国办信息》采用,其中,2篇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参与编撰的《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6篇院亮点工作信息被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采纳;3篇提案在省《代表之声》刊发;2篇社情民意被党派中央和省政协采用。科技线上直播,提升社会影响。依托快手、微信视频号新媒体平台开展助农在线直播课程95场,发布农技短视频805部,累计观看量达2229万人次。新开通院抖音官方账号,发布了新品种、新成果和新技术短视频132部,总播放量216.78万次,吸引粉丝1万人,获赞3.8万次。发表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玉米科学》影响因子达到2.436,第四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东北农业科学》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为1.392;《农业科技管理》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1.172。

  十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坚强有力

  坚持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定期议党、专题议党19次。培育“两户”“三区”“直播课堂”创新案例和“嘎什根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农科”品牌,推动党建科研深度融合。强化“BTX”管理,全面落实清单任务,院党建工作连续多年获“优秀”等次。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24次,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9次,邀请专家辅导2次,推动完成55个职工群众关心关注和服务“三农”问题整改,强化了“为农”服务政治立场,得到省委指导组充分认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召开院所两级民主生活会32次、组织生活会64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400余次,全面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引导全院党员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狠抓纪律教育不放松。从严从实抓好党员干部纪律教育,构建警示教育长效机制,召开全院性从严治党、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学习《忏悔录》等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廉政教育质效。处理问题线索1件、批评教育5人、通报批评单位1个、责令检查1人。掌控意识形态主动权。制定《学术期刊意识形态管理办法》,强化科技宣传业务培训和保密安全教育,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和风险防控。稳步推进包保帮扶。选派包保帮扶干部,构建“党建+产业、民生、技术培训、人居环境”帮扶新模式,年度包保帮扶工作获“优秀”等次。积极开展援疆援藏。选派第五批援疆干部,在哈巴河试验站收集引进农作物、蔬菜瓜果、中药材品种238个,青贮玉米品种“吉单50”在当地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收获好评;在日喀则开展农牧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升级与应用,组织当地大学生村(居)科技骨干进行专题培训42场,405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