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体育总局<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3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旅发组办字〔2021〕5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管委会,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委员会,梅河口市人民政府,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为全面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30年)》,深入推动我省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省文旅厅会同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体育局等部门联合起草了《关于落实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体育总局<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此通知。
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代签)
2021年4月13日
关于落实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体育总局
《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冰雪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把吉林省建设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实验田、创新先导区,始终走在冰雪经济实践和思想前沿;坚定不移地培育万亿级冰雪产业;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冰雪经济强省和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
具体目标:到2023年,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较为均衡的产业结构,打造不少于3个世界级和国家级的冰雪主题旅游度假区,推出5个以上滑雪旅游度假地;雪季冰雪旅游接待量达到1亿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对扩内需贡献不断提高,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和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
二、总体布局
优化“西冰东雪”产业布局,统筹推进“长吉都市冰雪运动与休闲度假”“大长白山冰雪生态度假”2个冰雪产业集聚区和以查干湖为核心的“冰经济”中心;以“双环线”带动和引领冰雪旅游带、冰雪产业集聚区和冰雪城镇发展,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冰雪经济;构建“联动冬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四季皆有特色的全域、全季发展格局。(各市州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管委会,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按职能分工落实;每项任务均由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落实,以下不再列出)
三、重点任务
(一)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
1.加快推动冰雪主题旅游度假区和景区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大型滑雪度假区打造冰雪主题的国家级和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我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推动吉林北大湖、万科松花湖、长白山鲁能胜地、通化万峰等滑雪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指导敦化六鼎山、天定山国际度假小镇、长白山和平旅游度假区、珲春防川、神鹿峰旅游度假区等创建冰雪主题省级旅游度假区;探索开发四季运营业态产品,促进境外旅游消费回流,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引导和培育长白山、长春冰雪新天地、净月潭、长春雕塑园、松原查干湖、长白望天鹅、露水河国际狩猎场等,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冰雪主题旅游景区。(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2.推出国家级、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按照全省冰雪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加快实施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长白山国际生态休闲(冰雪温泉)旅游区、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等重大区域战略部署。围绕目的地体系建设,突出冰雪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引导吉林、长春、白山、通化、延边、长白山等地,加大冰雪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产品服务水平,加速扩大冰雪运动休闲度假、冰雪温泉养生、冰雪观光体验、冰雪民俗史迹等产品优质供给,推动建设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运动培训、文化体验一体化的滑雪旅游度假地。(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3.支持冰雪旅游线路和基地建设。围绕东部冰雪体验、西部渔猎文化、南部康体养生3条冰雪精品旅游带,策划推出冰雪自驾、雾凇观赏、越野旅行、山地穿越、大众徒步等30条冰雪旅游主题线路;支持长白山区域开发雪域森林观光小火车、林海雪原摩托穿越旅游廊道等高端旅游线路;推动长白山地、松花江畔、查干湖区,以及长春、四平、辽源、松原、白城等地建设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自驾、露营、非遗体验、冰雪文化展示等多种文化和旅游活动为一体的高品质、复合型的冰雪旅游基地。(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4.发挥冰雪运动赛事带动作用。依托省内大型滑雪度假区、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长白山高原冰雪训练基地、通化冰雪运动示范基地、吉林省滑冰馆、莲花山天定山滑雪场、莲花山世贸滑雪场等世界一流冰雪运动专业优势,密切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承办速度滑冰世界青年锦标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越野滑雪等国际滑联、国际雪联及全国冰雪各单项重大国际国内赛事。(省体育局负责落实)
5.推动乡村冰雪旅游发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林、渔)+冰雪”,大力发展乡村(森林、河湖)冰雪旅游,开展系列民间民俗冰雪娱乐活动。深入挖掘林海雪原木帮文化,加快锦江木屋、老白山、老里克湖、上龙头、龙岗、西夹荒、雾凇岛、二合、松岭、坡口、漫江文旅小镇等雪乡、雪村、雪镇品牌建设步伐。做活长春、吉林、通化近郊结合型民宿,生产销售具有冰雪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打造“礼遇吉林”系列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省文旅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二)深挖冰雪旅游消费潜力
6.培育消费理念。以扩大“冰雪”消费人口为目标,深挖冰雪消费价值观,传播冰雪文化,引导人民群众养成参与冰雪运动的习惯,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丰富群众与青少年冰雪赛事,开展“健康吉林·乐动冰雪”系列活动。打造吉林国际高山/单板滑雪挑战赛等大众冰雪精品赛事,推广普及滑冰、滑雪、冰球等大众冬季项目;持续打造长春瓦萨国际越野滑雪、林海雪原马拉松、冰雪汽车拉力赛及雪地足球、冰上滑雪等特色品牌赛事活动。鼓励媒体加强冰雪产业立体化宣传,支持形式多样的冰雪主题文艺创作。(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总工会、省社科院、省文联、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日报社、省电影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7.培育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冰雪投资、建设与运营等龙头企业。集聚高端冰雪创新资源,鼓励与精准引导各类中小微冰雪企业、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打造冰雪企业集群,加快推动规模以上冰雪企业实力与数量显著提升。各地规划开发冰雪商贸街区,延长冰雪场馆开放时间,拓展冰雪夜经济服务领域。(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金融监管局、吉林银保监局、吉林证监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8.优化消费环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探索设立各具特色的地方“冰雪日”。释放政府冰雪消费各类补贴政策与金融杠杆撬动的叠加效应,促进市场主体与冰雪消费者供需两端发力,扩大节假日与雪季多重消费。支持长春、吉林、通化等国家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推进冰雪旅游、冰雪体育的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便利支付手段;支持各类冰雪市场主体发展完善线上预订、网络支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冰雪旅游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省发展改革委、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9.加强品牌建设。持续深化“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形象品牌,营造“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的浓厚氛围。有针对性地扩容“吉”字号产品库,提升“吉兴玩雪”“吉刻出发”等市场成熟度较高产品的品牌价值;推动“行走在吉线”“精彩夜吉林”丰富产品内容;形成一系列联结精品、覆盖全年、辐射全省的优质产品包。继续以“雪博会”为主线和抓手,重点推广查干湖冬捕节、长春冰雪节、雾凇冰雪节等一批重点节事,打造“开板大会”和“封板体验活动”等主题活动。用好互联网,深化“吉林文旅线上旗舰店”模式,采用直营、优选等形式提供质量背书;综合“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资源,布局行业新媒体矩阵。开展“雪博会三部曲”营造新雪季市场新热点。(省文旅厅、省体育局、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视台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三)推动冰雪旅游融合发展
10.促进文化与冰雪旅游融合。开发少数民族精品体验产品,优化吉林、四平满族冰嬉系列体验项目,做精延边朝鲜族民俗风情乡村民宿,深化查干淖尔冬捕习俗非遗冰雪品牌文化内涵。用文化元素讲好吉林冰雪故事,创排大型音舞诗《粉雪传奇》与交响乐《冰雪丝路》,支持开展冰雪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排和市场化运营。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效应,推动传统冰雪技艺和传统冰雪体育、游艺的创造性转化,打造冰雪创意旅游产品。围绕新中国滑雪发源地,加快通化滑雪博物馆建设步伐。利用中国传统节庆文化资源,丰富节假日冰雪活动,建立以“大众冰雪季”等品牌活动为主线的冰雪文化旅游季。(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电影局、省社科院、省文联、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日报社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11.促进教育与冰雪旅游融合。大力推广青少年冬季冰雪运动,积极推进校园冰雪运动,坚持寒假第一周作为中小学“雪假”要求,实施“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补充配备设备器材”民生实事,开展全省中小学冰雪项目体育师资培训,积极承办举办学校冰雪运动竞赛活动,吸引全国各地青少年学生来吉林参加冰雪竞赛、冬令营或研学实践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冰雪运动技能和兴趣爱好。(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体育局、省文旅厅按职能分工负责)
12.促进装备制造与冰雪旅游融合。支持研发创新、规模制造、市场开拓,将我省技术优势变现为冰雪装备产品优势,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冰雪装备器材制造企业。推动雪地车、全地形车、滑雪模拟器等冰雪装备以及冰刀、冰鞋、运动服等个人冰雪发展,拓展冰雪装备在冰场、雪场、校园等应用范围。推动辽源袜业加快与国内外品牌合作,研发生产功能性、时尚性、生态型、运动型等新型冰雪运动袜品。(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按职能分工落实)
13.促进科技与冰雪旅游融合。完善冰雪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具有吉林地域文化和冰雪特色旅游产品的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冰雪装备及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高性能材料及产品研发,加强和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合作;加快建设冰雪产业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研发平台,组建科研团队。(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四)提升冰雪旅游公共服务
14.完善冰雪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全省机场功能布局和市场需求实际,搭建长春和长白山之间“长长飞”旅游中转航空巴士航线;在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节点开设重点冰雪旅游直通车和冰雪旅游专线;推动东北林海雪原(吉林省吉林市、敦化—黑龙江牡丹江、鸡西)吉林段、安图千里冰雪廊道等国家级、省级冰雪旅游风景道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长春、吉林、白山、通化等冰雪旅游目的地打造自驾游营地。(省交通厅、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15.优化冰雪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春龙嘉机场、长春高铁站、长途汽车站等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全省冰雪旅游信息汇聚地和冰雪旅游交通集散地。科学规划游客中心、通景道路、便民设施、标识标牌等硬件设施。采取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冰雪场馆建设运营,支持学校冰雪运动场馆建设。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群众冰雪场馆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公共冰雪运动场馆,并鼓励向群众开放运营。到2023年,全省各级各类滑冰场所达到500个以上,滑雪场达到60座,进一步完善冰雪场馆的管理和运营。(省交通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五)夯实冰雪旅游发展基础
16.构筑冰雪人才新高地。依托国家冰雪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立汇集国际、国内冰雪专家的全省冰雪旅游人才专家信息库。发挥有关高等学校冰雪学院以及与冰雪相关学科专业的作用,推进涉冰雪人才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相关行业人才参与冰雪旅游,培养复合型冰雪旅游人才。支持冰雪专业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投身冰雪旅游,完善以各级各类体校、体育学院为主,以大中小学校和社会机构为辅的人才培养体系。(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人社厅、省体育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17.加快冰雪旅游标准化建设。成立吉林省冰雪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吉林省冰雪产业协会,大力实施冰雪旅游、冰雪体育标准化,突出抓好冰雪产业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完善冰雪旅游标准体系研究,开展冰雪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标准引领冰雪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标准化提升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省文旅厅、省市场监管厅、省体育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18.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层面成立“吉林省冰雪产业办公室”,落实省委省政府冰雪产业各项重大战略部署,综合协调推进各项任务。各地根据实际建立领导和协调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形成省市互动、协调一致的推进格局。
(二)落实相关政策
19.中省直部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政策赋能吉林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国家区域战略比较效益重心位移东北。同时各地落实好我省已确定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吉林省冰雪项目和冰雪旅游场所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落实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场所用水(原则上不含人工滑雪场等高耗水行业)、用电、用气、用热价格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的政策。实施计划指标保障和供地政策,针对冰雪和避暑产业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跟随项目走,优先安排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省直各成员部门)
(三)完善投入机制
20. 加强对冰雪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促进冰雪旅游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冰雪旅游发展,将符合条件的冰雪旅游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冰雪旅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以冰雪旅游为主线的冰雪关联企业和项目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冰雪旅游场地设施、商业性冰雪景区建设和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省文旅厅、省财政厅、省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银保监局、吉林证监局等按职能分工落实)
(四)加强监督管理
21.健全安全应急和风险管理体系,把冰雪产业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范畴,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安全监控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加强对冰雪度假区、景区及冰雪运动场所监督管理,强化安全管理、疫情防控、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游客合法权益。(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卫健委、省市场监管厅等按职能分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