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W16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科发成〔2024〕86号
张立民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背景下 促进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政策机制要‘新’更要‘落’”的建议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一是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技术交易补助,支持科技成果在高校院所和企业间转移转化,按照实际发生技术合同成交额一定比例,给予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和企业奖补。实施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补助,支持科技中介机构推动科技成果交易,按照机构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补。2022年以来,共投入奖补资金1354万元。二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项目。采取先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验收通过后,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经费和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2024年补助企业成果转化项目13项,资金2080万元。三是实施R&D投入引导计划。采用“免申即享”方式,对中小微企业R&D投入增量和大型企业 R&D投入增量、存量进行补助,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实现跃升,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目前已投入1.4亿元,补助企业1561户次。
(二)下步打算:持续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跃升行动。启动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三年行动,系统实施“破茧成蝶”、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举措,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
二、关于“平台建设要‘广’更要‘活’”的建议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一是启动实施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跃升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持续深化科技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学家与企业家对接交流。2023年推动1800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组织科学家企业家交流分享沙龙、科技成果路演、与科学家企业家交流座谈等系列活动37场,推介技术成果247项、成功对接29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需求117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99.3亿元,同比增长88.68%。二是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建设。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升级网络运营平台,完善技术交易系统服务功能,依托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网络,建设以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为核心,建立全省统一开放的“1+10+N”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实现了成果征集、项目推介、成果评价、挂牌交易、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务。2023年新增入库成果956项,累计达到30000项;新增入库需求80项,累计达到15979项。
(二)下步打算:以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为抓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推动长吉图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展。联合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建立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基地,推动吉林大学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支持高校院所实施“概念验证”项目。强化省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的“一站式”转化应用服务能力。组建吉林省技术经纪人人才库,建立技术经纪人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精技术、通市场、懂金融、擅转化的“科技红娘”。启动“科技服务落实年”活动,建立常态化服务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圆桌会议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企业家走近院士走进研究所实验室、科学家与企业家交流分享沙龙、科技成果路演等活动。
三、关于“成果转化要‘量’更要‘质’”的建议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建立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由政府部门提供对接平台和经费资助,通过公开发榜,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优势科技资源攻克最迫切的科研难题,寻求适宜承接力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组织模式,全力破解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项、能者答题的科研攻关模式。2023年进一步完善了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从丰富榜单类型、优化具体内容和提出相关配套政策三个方面优化,设置政府重大科技项目、企业技术需求项目和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榜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揭榜挂帅”“军令状”科技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揭榜挂帅(军令状)”科技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截至目前,省科技厅已组织实施了三批次共22项揭榜挂帅(军令状)项目。
(二)下步打算:将扩大企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覆盖范围,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项、能者答题的科研攻关模式,鼓励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四、关于“人才技术要‘引’更要‘留’”的建议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2018年以来,省人社厅不断推进产能、排产、配套、结算、创新、人才"六个回归",龙头和牵引是人才回归。人始终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随着"六个回归"的深入推进,高级职称人才已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全省高校毕业生留吉人数在2020年7万人基础上逐年攀升,去年达到13.3万人、留吉率超过60%。三年来,累计有30多万高校毕业生留在吉林工作,成为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深入实施"吉人回乡"工程,举办"吉人回乡"招才引智座谈活动,与吉人代表共促吉人回乡、共话吉林发展。新设联络站33家,新聘任招才引智大使45名。省委党政代表团,赴津、鲁、粤、皖、浙、苏等地招才引智招聘宣介活动,同步组织系列招聘活动,全省55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提供2066个优质岗位,2500余名优秀吉林籍人才和学子前来应聘,现场达成签约意向的就达165人。同时,还吸引了一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投资吉林、投智吉林、回归吉林。支持用人单位举办以引才为目的的学术峰会、论坛,累计资助11个单位510万元。累计对"柔性引才"成效显著的20家单位给予2100万元资金资助。
(二)下步打算:一是省人社厅继续实施"吉人回乡"工程,拓展对外工作站、联络站范围,发挥外国专家局的新职能优势,拓展引才视野,加大对国外优秀人才的引留力度,吸纳更多招才引智大使和工作站。开展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补助工作。落实国家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留学回国人员资助工作。聚焦人才环境优化,广泛开展政策宣讲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二是积极吸引域外院士团队在我省科技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依托省科技计划人才专项,实施青年成长、优秀青年、杰出青年梯次递进的培养计划,实施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项目,支持更多中青年科技人才(团队)“挑大梁”,在实践历练中快速成长。依托企业、科技园区建设更多的科学家工作室,扩大“科创专员(科创副总)”选派规模,支持更多科技人才融入经济主战场。
五、关于“‘两端’服务要‘深’更要‘实’”的建议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一是启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2023年指导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10家试点单位,赋权职务科技成果297个、转化职务成果292个,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累计达到1亿元。二是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持续扩大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出台《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实施方案》,在基础研究项目和人才项目中开展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提升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三是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我省设立了省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高校产业研引导基金,两支基金兼顾政策性和效益性,采用市场化手段,围绕省内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截至目前,省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高校产业研引导基金运行情况良好,基金总规模已达19亿元,累计投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1个,投入资金15.6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45.59亿元。促进了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的融合,有效推动我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二)下步打算:一是推广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经验,年内在省内全面铺开。二是总结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三是省财政厅将指导有关基金,积极与社会资本合作,持续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