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35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科发办〔2022〕108号
李秀玉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1.实施吉林省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度对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等324户企业R&D投入进行补助2978.4万元。推荐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稳岗补贴,累计争取稳岗补贴资金近8亿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符合规定条件可以享受加计扣除”等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推动我省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2.省科技厅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与吉林银行、中国银行吉林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银行对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科技企业,给予额度最高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对省科技厅推荐的企业客户,实行“四免三贴”政策:小微企业免收评估、抵押登记、保险、公证费用;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工会双创贷款贴息、涉农担保贷款贴息,努力打破科技企业融资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科技、银行、企业三方共赢。2021年度,吉林银行、中国银行吉林分行累计支持科技企业160户,投放贷款96.87亿元。
3.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配合省金融局制定了《吉林省金融助力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联合省金融局印发了《关于将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纳入省级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的通知》,按照自愿原则将200多户科技小巨人企业纳入了省级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与省金融局联合举办了科创板政策形势研习会暨辅导培育对接会,强力推进我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截止目前,科技小巨人企业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成功上市。
4.畅通融资渠道,引入专利评估、保险等机构,采取“政府+银行+保险+服务机构”共担风险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过开展银企对接,向合作银行推送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助力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实现融资。实施融资补助,对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的企业择优予以贷款利息、专利评估、专利保险等费用补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1年,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到22.95亿元。其中,专利权质押融资额同比增长58.9%,全年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970余万元。
5.积极引导各银行机构加大对省内高新技术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助力省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截至2022年1月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542户,贷款余额659.59亿元。其中,1月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获贷企业982户。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2021年开展了两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共有1706家企业提交了申请材料,共有960家企业通过了认定,通过率为56.27%。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处于有效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903家。2903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合计369.7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8600.62亿元的4.30%;科技人员数为9.09万人;拥有有效专利4.12万件,其中拥有发明专利7417件;拥有软件著作权3.54万件;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92件;拥有植物新品种71件;拥有国家一类新药品种12件;累计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1515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6743.43亿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29.3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对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围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推动建设国家及企业技术中心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19个。
2.围绕省内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能源与节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进建设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其中,依托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吉林省先进激光技术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吉林省登泰克牙科材料有限公司建设吉林省口腔修复材料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吉林省艾斯克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吉林省家禽加工装备跨区域合作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吉林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建设吉林省病原学诊断跨区域合作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吉林省莱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吉林省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技术跨区域合作科技创新中心。
3.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与共享,已建立“两纵三横”跨区域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对口合作机制。在完成与国家网络平台数据汇交的同时,与黑龙江省、辽宁省签订共享合作协议,实现大型仪器资源对接工作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1.强化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荐36名领军人才(团队)入选2021年度“长白山人才工程”。18人次获得国家各类人才称号。投入1980万元支持75项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投入650万元支持60项青年成长科技计划。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大技术经纪人培育力度,培训初级技术经纪人142名、中级技术经纪人36名,全省技术经纪人达到1198名。继北京、重庆、山东、辽宁等少数省市后,首次将技术经纪专业列入职称评审序列。
2.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智力资源。引进并支持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我省工作,全年共办理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1435件、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72件。1名外国专家获评中国政府友谊奖。新获批1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省属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达5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首位。持续优化引才引智环境,组织“外国专家校园行”等系列活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鼓励引导外国专家关心吉林发展、服务吉林发展。
3.支持校所、校企合作。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鼓励高校对接科研院所,围绕我省数学、物理、化学等优势基础学科领域,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凝练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认定177个研究生工作站,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合作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形成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4.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中等职业学校整合至15O所左右,每个县(市)办好1所职教中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开重”,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完善职教尚考制度,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中职与局职、高职与本科衔接贯通培养机制。力争高标准建设若干所职业本科高校和一批职业本科专业,逐步实现职业本科教育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促进职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依托优质职业学校设立面向普通中小学的职业见习、技能实践基地,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技能爱好。
5.打造技能吉林品牌。发挥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引领作用,实施好吉林省“双特色”项目,建设53所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10所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和一批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支持长春市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样板城市,为都市圈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经验。支持吉林省完善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建设,打造四史教育、职教理论研究、职教文化开发与传播高地。启动实施省域“大国工匠成长计划”,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一汽集团、中车集团、吉化集团等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在相关专业共建50个“吉林工匠学徒班”,探索“工匠精神+专业技能+企业文化”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00个技能大师工作站,面向全社会聘请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入站带徒传艺,培养一批工匠素质突出的青年教师和学生。
6.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高校和企业开展博士后合作培养,切实实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与企业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推动产学研用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省内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优势,深度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智力帮扶活动,切实解决基层企业发展实际问题,为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助力赋能,不断推动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配合相关部门分领域建立动态高校专家库,为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充足的智力储备和智力支持。
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三加三减”“互联网+”全覆盖、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创新服务举措,促进惠企政策落实,争取更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补贴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六新产业”、“专精特新”、“四新设施”等领域创新创业的人才扶持力度,开展“柔性引才”激励计划,对用人主体柔性引进的顶尖型人才、领军型人才及团队组建创新平台,对其在场地、设备、研发、薪酬奖励等方面的投入,按照比例给予资金补助,争取认定备案高新技术企业1000户以上。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