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25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吉工信议案〔2025〕42号
龚小杰、曹炳志、常洪军、吕学成、王志刚、徐万河代表:
您在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建议》对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要性和亟需解决的困难问题作出了客观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出的建议很有见地,对于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新型工业化政策支撑。2023年,吉林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启动实施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聚焦重点领域,特色产业,力争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吉林省制定出台了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细化政策举措,建立财政、金融等政策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实现创新赋能、智改数转网联等“七个新突破”目标。聚焦石化、装备、冶金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和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大力支持企业上马“智改数转”项目,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奖补了 167个“智改数转”项目、74个示范工厂(车间)、4家云平台企业和26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金赛药业等 37个数字化改造项目获得国家奖补资金,大力支持企业上马“智改数转”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培育 4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7个省级未来工厂,50个省级智能工厂,96个省级数字化车间(生产线),带动了一批规上工业企业分阶段实施数字化转型。
(二)大力支持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近年来,我省支持一汽开展了 13个智能制造领域重大专项课题,奖补资金 1亿余元。其中,“白车身焊装高端智能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开发与应用”解决了焊装生产线停台时间长、故障检测难的问题,开发了融合大数据的生产制造运营系统,实现了生产排产、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功能的全面集成。“红旗高端V型铝合金缸体关键制造技术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供应商对一汽高端V型系列缸体市场垄断及技术封锁的问题。同时,近三年,我省支持智能制造领域重点研发项目 65项,支持资金 3540万元,其中企业关键技术 8项,支持资金610万元。二是我省大力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应用。近年来,我省在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点新材料领域连续突破 61项重大技术和标志性产品,有效激活了创新要素,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其中,时速 350公里标准动车组、摩擦焊机、短波连续紫外激光器等高端首台(套)产品加速进入市场。2024年,支持了 24个首台(套)产品推广应,奖补资金 3397.24万元。
(三)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我省启动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导发展清单,支持高校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急需领域,持续推动学科专业适应性调整和前瞻性布局。近三年,新增“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能制造工程”等相关领域本科专业点 28个。调整、撤销就业率低,办学条件差,与我省产业衔接不够紧密的本科专业点 122个。布局建设7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和54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联盟,在深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上先行先试,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下步工作安排
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汽车优势产业和石化、装备、冶金等传统产业,启动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持续发挥财政、金融作用,精准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延伸、高附加值拓展。坚持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未来实验室,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企业。
二是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组织项目群攻关,加快全产业链自主创新步伐。支持有条件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突破一批创新性、标志性产品。健全机制、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涵养生态,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抓实抓细未来技术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及协作体、紧缺人才定制班等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持续优化“产业出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开发特色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围绕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面,开展第二批省级专业特色学院遴选工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6月 26 日
(联系人:刘建微 电话:1375688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