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D8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吉工信议案〔2025〕29号
民建省委会: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以创新驱动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坚持政策引领,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省工信厅答复: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对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光电信息产业作为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省工信厅从政策支持、加强产业链合作对接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厅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引导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2024年,对奥来德 OLED薄膜封装材料数字化生产线、富赛汽车电子智能工厂、大陆汽车电子车联网产品智能工厂等符合条件的光电信息领域项目给予 15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厅制定发布了《吉林省首台(套、批次)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并对短波连续紫外激光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晶圆探针台、OLED发光材料等光电信息领域首台(套)产品给予 280余万元高质量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深度交流。我厅指导成立了吉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联盟,共吸纳吉林省范围内从事电子信息制造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域内外专家智库、服务机构等会员单位 65家。联盟通过组织吉林省—中关村光电信息产业新动能交流研讨会、传感器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吉林省电子信息企业税收政策和企业服务培训会等系列活动,强化政府、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及智库间的联动与协同效应,不断寻求合作契机,为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
三是加强对企服务,推进产融合作。我厅先后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吉林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等 7家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引导银行出台支持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品,并会同中信银行举办了光电信息产业“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建设论坛活动。同时,累计征集并向工信部推荐20余个行业项目申报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并向省产业投资基金推荐东驰新能源金属锂负极材料研制平台、珩辉光电定向能激光武器设备、元合电子 OLED材料性能评测与生产提纯扩建等投资备选项目,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诉求。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不断丰富完善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鼓励并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指导产业联盟适时开展产需对接活动,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委金融办答复:光电信息产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在我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金融支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科技金融大文章应有之义。省委金融办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建设,会同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和产业部门,支持涵盖光电信息产业等科技企业融资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2024年,我办与省人民银行等 5家单位联合制发《关于开展“金润吉科”五大行动的通知》(吉银发〔2024〕1号),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单列专项规模、实施专业授信、建立专属通道、成立专业团队、完善专业架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定制化、多元化、专属化金融服务。
二是加强信贷融资服务。部分金融机构针对光电信息产业,强化组织建设,优化业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光电信息产业等科技发展支持力度。建行吉林省分行大中型客户授信营销中心设置“科技信贷团队”,打造“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星光 STAR”专项评价工具,提供“科技转化贷款”“善新贷”“入园贷”“人才贷”等多类专属产品。吉林银行开辟光电信息产业信贷业务绿色审批通道,研发“吉享未来”专属系列产品,为 19户光电信息产业客户提供信贷支持,贷款余额 17.95亿元。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申请将优质上市企业纳入工总行自动化审批准入白名单,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置自动化审批方案。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省内主要金融机构为光电信息产业投放贷款 83.84亿元。
三是多措并举推进企业上市。深入实施“吉翔”计划,挖掘上市后备资源,目前在后备库培育的光电信息产业类企业 20余家。2024年联合沪深北交易所举办“拟上市企业走进交易所”等活动 7场,开展培训 8期,先后十余次赴证监会和三大交易所协调解决在审企业上市难题,全力以赴推动企业上市。
四是加强融资供需衔接。省委金融办通过金融援企机制,定期向省直部门征集有贷款需求的领域类项目,并向金融机构精准推荐支持。2024年共 6个光电信息产业类项目获得 1098万元贷款资金支持。
下一步,省委金融办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金融发展系列决策部署,强化与各产业部门对接联系,发挥好地方金融央地协同机制作用,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相协调,开展多层次银企互动,发挥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功能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光电信息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省科技厅答复:近年来,省科技厅不断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积极打造“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发展模式,推动光电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是统筹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我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 1.15亿元,较上年度(9090万元)增长 26.9%。争取国家各类科技项目 1716项,获专项经费 70.79亿元,较上年度(57.11亿元)增长 23.95%。优化整合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体系,实现流程优化、业务再造。组织实施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重大科技专项,投入 1800万元,重点支持高温高速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研发及产业化、忆阻器存算一体化芯片及类脑神经形态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设立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大力支持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全省科技创新有组织聚力攻坚机制,统筹全省优势创新资源,加快突破一批制约吉林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已在光电信息、氢能、新材料、人参等重点领域,启动 10个聚力攻坚专项。实施两批17个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项目,投入财政资金 53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2.1亿元。
二是扎实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累计投入2.02亿元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及人才引育给予资金支持,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新获批 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数量未减、质量提升”,其中光电信息领域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 5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120米射电雷达系统项目落地桦甸。聚焦“国家使命、吉林所需”,新建长白山、三江、吉光 3个省实验室,填补了我省没有省实验室的空白。吉光实验室重点攻关光电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大实验室的挂牌,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吉林产业优势,形成“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三是积极搭建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平台。围绕光电信息产业建设了“纳米生物光子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春国家光电国际创新园”“光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中心”4个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吉林省超快激光科学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实验室”“高功率激光器研发及产业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 OLED显示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 8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凝聚了一批光电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及团队,促进国际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筹划建设香港大学(吉林长春)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香港大学的科研、资金优势和我省光电、卫星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加速推动光电信息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四是加快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引导政策、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通过“破茧成蝶”专项,支持两批 104户初创企业加速成长。累计给予 574户企业 3986万元研发投入补助,我省企业 R&D投入总量已增至 110.5亿元。发布吉林省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 500强榜单,与 12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清单企业授信 15.7亿元、贷款2.2亿元。参与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整合,基金总规模达到 25.68亿元,建立科技部门参与投资决策机制。摸索财政资金有偿投入新路径,启动首批 3个“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项目,预计为企业增收 6000万元以上。
省财政厅答复:2024年,我省印发《吉林省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吉政办规〔2024〕3号),明确省级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康养(人参产业)、现代农业、文化和旅游、新业态等七大领域,支持我省光电信息等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吸引撬动社会资本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按照省政府有关部署,目前省级产业投资基金由省产投管理集团作为基金管理机构运作管理。相关光电信息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企业可通过行业部门推荐、基金管理机构自主挖掘等渠道申请基金支持。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指导省产投管理集团聚焦七大领域开展投资,积极配合行业部门,支持光电信息产业链相关项目的挖掘,进行市场化论证,为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服务。
长春市政府答复:长春市将光电信息产业纳入长春市“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与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协同、相互赋能。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长春市印发了《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计划》《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全力支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通过“子基金+直投”的方式,带动联盟内成员单位(汇泽、省股权、省创投、省科投、海通创新、吉林中科等),构建共研共享的投资生态圈。坚持引资引智引资源,新增光电信息产业专项投资金额,实现种子、天使、创投、成长期、成熟期投资阶段全覆盖,加大对我市光电信息产业内空白领域“补链”,薄弱领域“强链”,优势领域“固链”项目投资支持。
三是强化园区服务。深化产业园区标准化服务水平,按照“倾听需求优服务,精准施策解难题,多措并举链资源,专业领航助发展”工作路径,聚焦企业对政策、管理、金融、税务、法律、市场、财务等需求,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常态化服务,助力企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二、关于“优化产业集群,加快成果转化”的建议
省工信厅答复:省工信厅通过推进光电信息产业园、长智光谷产业园、芯光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组织供需精准对接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促进企业集聚发展,为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积蓄动能。
一是实施创业孵化工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2024年,认定“长春光电信息创业孵化基地”等 17个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为“吉林省创业孵化基地”,认定“长春中关村创新中心雨林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为“吉林省专精特新产业孵化园”。持续举办“创客中国”吉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搭建成果交流展示、产融对接、协同创新的平台。其中,特种光芯片、面向激光雷达的硅基光电子集成电路芯片技术、新型工业级光谱视觉传感器研发与应用等光电信息类项目在第九届“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获奖。同时,推动科学仪器用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透射干涉型大量程光栅尺、量子点红外成像芯片等光电材料及器件聚力攻坚专项实施,谋划“无人机应急安全激光通信组网技术及终端”“激光定向能智能安防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推动激光通信等产业加速布局,为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二是组织“光+汽车”精准对接,拓展光电产品应用场景。2025年 3月,省工信厅举办“汽车企业走进长春光机所”活动,希达电子、长光圆辰、长光易格等 6家企业及所内科研团队向一汽集团、富晟集团等车企重点推介了相关光电技术和产品,并就光电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交流。会上,长光易格与一汽研发总院、希达电子与一汽奔腾、长光精易与一汽解放、红外热光子保温材料团队与一汽铸造等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深入挖掘省内优质科技成果,适时向省委科技委推荐,积极争取聚力攻坚专项支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同时,加强对企服务,组织开展供需精准对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长春市政府答复:长春市聚焦发展布局,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按照《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安排,加速构建光电产业发展“4+1”核心区空间布局,推动光电信息产业协同式、集聚式、创新式发展。
一是打造长春新区光电信息产业创新集聚区。围绕光电装备制造、激光制造与应用、航空航天、新型显示与照明、汽车电子五大领域,目前已汇聚光电企业 200余户。
二是打造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高端制造集聚区。全方位树立“芯光智谷”品牌,深耕“一谷七园”。聚焦光电核心元器件、激光技术与应用、光电新材料、成像与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五大领域,实现了央企、500强、独角兽、准上市公司等百余户重点企业集群集聚。
三是打造汽开区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区。围绕汽车产业领域进行产业集聚,培育扶持汽车电子元器件、模组、系统的生产型企业,持续实施建链补链,逐步完成技术升级和国产化替代,助力创新研发与产业聚集。
四是打造净月区智能感知领域产业集聚地。加速促进光谱芯片、医疗内窥镜、激光雷达系统等一批优秀成果实现产业化,全力打造光电信息成果转化和军民融合产业化创新基地。目前已引进光电信息等相关技术领域企业 50家,科技成果转化 87项。
五是打造中韩示范区光电信息产业成长区。重点发展光电、半导体、软件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示范区光电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吉林东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天明盛科技有限公司 OCA光学胶项目、扬华科创柔型母线生产等优质项目已相继投产。
三、关于“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的建议
省教育厅答复:一是开展光电技术相关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的光电学科优势特色,东北电力大学增列“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在光电相关企业设置研究生工作站,如长春理工大学在长春市罡恒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设置硕士研究生工作站。
二是开展光电领域科学研究。发挥省内高校学科优势,深化光电技术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每年通过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支持一批光电技术领域研究课题,如2024年支持了吉林大学的《面向工业制造的智能三维模型生成方法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的《面向多源敏感器协同探测能力测试的多谱段信息融合模拟技术研究》、东北电力大学的《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电网感知数据融合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共计 198项。
三是推动光电技术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联合育人培养模式,部分高校与光电领域相关企业深入合作,围绕光电科技开展协同攻关,如吉林建筑大学与吉林高分遥感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吉林省自然资源遥感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白城师范大学与白城市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吉林省光电催化及电极材料开发与利用技术创新实验室等。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开展光电信息产业人才培育工作,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加强光电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筹划光电领域有关研究生学科竞赛及论坛,搭建研究生培养高校间交流合作平台,活跃研究生教育学术氛围,展示培养成果,提升培养质量。二是加强有组织的光电科技创新。发挥光电领域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作用,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围绕关键技术,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通过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持续支持高校教师开展光电领域科学研究。三是有组织地服务光电产业发展。支持高校与相关光电企业开展合作,发挥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等载体作用,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使光电科技成果真正落地转化。
省科技厅答复:省科技厅新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建立高层人才储备库,加强对接服务和引导激励,“一人一策”支持高层次人才继续成长。累计从 86家高校院所选派 1012名科技人才入驻 799家企业,兼任 2年“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帮助企业转化科技成果 458项、建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113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化省科技技术奖提名、评审机制,强化上门服务和“一对一”指导,2024年度评选特殊贡献奖 2人、一等奖45项、二等奖 100项、三等奖 105项。选拔“长白山英才计划”杰出人才团队 12个,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8人、青年拔尖人才 87人,8人新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和吉林大学徐如人院士包揽了第四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紧紧围绕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这个中心任务,着眼建设现代化光电信息产业体系,坚持科技、人才一起抓,搭平台、建机制,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双向赋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将吉林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省财政厅答复:按照《吉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政规〔2024〕2号)规定,“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数量和规模,专项资金不得重复设立,不得增设与现有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相近或使用方向和用途相似的专项资金。对于临时性或阶段性的工作和任务所需资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在现有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或通过增加现有专项资金额度解决,不单独设立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再安排对涉企项目的直接补助。”因此,不建议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或对企业给予直接补助。此外,省级财政已安排高等教育财政经费,高校可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自主使用,统筹用于开展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等工作,包括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科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等。
省人社厅答复:省人社厅高度重视盘活用好各类人才、畅通体制内外人才流动渠道等相关工作。为解决人才流动不畅、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放活事业单位人才交流的意见(试行)》(吉人社联字〔2016〕45号),从畅通事业单位从其他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调配人才渠道、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各类人才自主权、探索建立事业单位补充人员面向基层公开选拔机制等 6个方面,着力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畅通各类人才合理流动渠道,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为推动吉林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为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进一步激发科研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审计厅等 7部门印发了《<关于激发科研人才活力支持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吉组通字〔2021〕7号),从支持科研人才离岗创业、鼓励科研人才兼职创新或在职创办企业、支持选派科研人才到企业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等 5个方面,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
下一步,省人社厅将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好相关人才政策,进一步支持人才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长春市政府答复:长春市突出需求导向,体现以用为本,着力提升光电信息产业高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一是制定目录招贤纳士。制定了《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尖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专业目录》,与市人社局在长春光博会期间同步举行了光电领域尖端人才招聘会,吸引各类求职者 5500余人,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增量和存量并重,不断提升光电信息产业高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二是搭建载体引智育才。推动建立 12家科技产业园,合计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 139家、转化科技成果 233项、集聚科研人员 1000余人。已认定 28家市级中试基地,梳理对外公共服务事项 43项,并向社会公布,推动中试资源开放共享。
三是举办活动赛马评优。举办第三届“自创杯”创新创业大赛,149个项目参赛报名,42个项目获奖,奖金总额达485万元,优化了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 6 月 13 日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薛翔宇,1300615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