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3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吉工信议案〔2021〕3号
赵暘代表:
您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十四五”期间引进整车生产制造企业做强长春国际汽车城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布局调整的重要时期。伴随新技术驱动、新业态涌现、新格局构建,汽车产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作为我省重要的经济支柱,汽车产业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我省汽车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汽车产业连年下滑和疫情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吉林汽车逆势增长,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当前产业基本情况
(一)汽车产业逆势增长,助力东北振兴。2020年,我省整车产量完成288.9万辆,与2019年基本持平,优于行业整体水平,且稳居省级汽车产量第二位。“十三五”期间,随着一汽改革的深入和省内整车企业的布局,全省整车产量完成1385.7万辆,且保持逐年上涨态势,扭转了“十二五”期间汽车产量阶段下滑的局面。在各级部门共同努力和一汽集团强势带动下,汽车产业已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占全省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有效助力东北振兴。
(二)整车产业规模庞大,极具拉动产业向上的潜力。一汽集团作为我省最大的整车企业,“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提升“中国一汽”品牌价值,并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一汽集团依然保持逆势增长,销量达到370.6万辆,同比增长9.5%,实现营业收入6950亿元,同比增长12.5%,企业经营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重点整车企业集团之一。此外,一汽吉林通过探寻差异化发展路线,助力小、微型车领域创新突破。延边国泰作为后发潜力企业,已制定以新能源客车为主、专用车为辅,做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规划,目前,国泰新能源已有7种车型进入公告,并实现量产,将有力推动属地公共服务领域车辆新能源化。
(三)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已初步显现。依托各市州产业基础,我省已初步形成以长春为核心,吉林、四平为支撑,辽源、白城、延边聚焦新能源,松原、通化、白山多点协同(“一核心、两支撑、三聚焦、多点协同”)的区域差异化布局。长春市围绕一汽集团,已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配套和产业上下游延伸的综合型汽车产业基地;四平市区位优势明显,传统铸造产业、安全件优势突出,并积极向轻量化转型;吉林市拥有一汽吉林等小、微型车生产条件,具备化工材料加工基础,重点打造小、微型车零部件和基础原材料产业集群;辽源市立足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电池原材料,重点发展动力电池和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品;白城市拥有丰富的光电、风电资源,具备产业化制氢基础,而延边州国泰汽车着重发展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对域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起到较强带动作用,形成横贯吉林省的白城市和延边州氢能示范应用带。
(四)部分零部件企业已实现国内辐射发展,同时吸引到跨国龙头零部件企业布局。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多规上零部件企业已成功绑定一汽,依托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一汽红旗等高品质供应商的优势做精产品、做大产能,并紧抓一汽—大众、一汽解放等品牌在成都、佛山、青岛等地扩能的机遇,跟随整车企业省外扩张,加速业务向全国分散发展,同时积极开发潜在客户,加速进入其他整车企业供应体系,实现业务向全国各地辐射。此外,我省在整车配套及售后市场已形成一批以服务一汽集团为主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并依托一汽集团行业支柱性地位,吸引到国内外优质企业落地布局,形成富维伟世通、富维安道拓、富晟特比克等龙头合资企业和大陆、博世、安波福等外资企业集聚的全球化供应体系。
二、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较为缓慢,产业竞争力不强。截至2020年底,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6万辆,仅占汽车总保有量的0.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5%。此外,我省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较为迟滞,截至2020年底,共建有充电桩5000余个,其中公共充电桩3768个,换电站一座,基础设施的缺乏致使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仍不完善,不利于中长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我省虽已初步形成小规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但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缺乏辐射性强、带动性好的行业龙头企业,导致上下游关联配套产业链不强,产业基础薄弱,未形成发展合力。
(二)多地力推汽车产业转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城市上海、安徽等进入产能三次布局,积极招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新兴龙头项目。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城市广州、深圳等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本地化发展。汽车产业后发地区成都、陕西等地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招引,带动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汽车产业新兴区域湖南、海南等则紧抓产业变革机遇,通过加快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绿色智慧出行等推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多地全面发展汽车产业,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为我省带来区域合作的机遇,也带来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省应紧抓机遇,把准方向,主动作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程。
(三)零部件产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不足,核心环节仍存缺链风险。作为汽车大省,我省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小,规上企业仅431户,仅位居省级排名14位,远少于浙江省的2406户和江苏省的2337户。零部件行业研发能力总体偏弱,表现为研发体系不完善、研发投入不足、校企及企业间合作不紧密、创新集群效应偏弱等,部分先进产品产业化进程缓慢,高附加值技术和新业态趋于外流等。此外,我省拥有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相关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由于缺乏高效的产业孵化平台,部分产品未实现产业化落地。我省零部件产业以传统部件为主,尤以汽车内饰件、结构件、机加工等附加值较低的企业居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在电子电控、高端芯片、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网联核心产品等方面企业布局不足,技术能力欠缺,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链风险,不利于构建自主可控的零部件产业体系。
三、未来有关工作考虑
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您的宝贵意见,我们也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优化整车资源布局对于我省现有资源的加速转型升级和新兴领域优质资源在我省的积聚整合将形成强大的牵引力,对推动我省汽车产业“十四五”期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研究出台了《吉林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顺应“新四化”发展趋势,以推动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生态化发展为目标,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快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汽车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企业,实现由传统汽车大省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强省的跨越,高质量引领、支撑和带动吉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将以支持一汽集团自主品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动延边国泰新能源客车等差异化整车企业在吉发展;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为重点培育和招商引资对象,力争将长春市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城;促进整车与零部件产业高度协同发展的同时,推动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本着鼓励增量、做优存量,以增量反哺企业的原则,我们着力加强了财政支持力度,丰富了支持方式,拟从地方贡献奖补、贷款贴息、研发投入、配套率提升等方面给予企业重点支持。
(一)地方贡献奖补。比照企业税收地方留成的年度增量额度,对新引进的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给予“三免两减半”的奖励,给予本地企业连续五年减半的奖励。
(二)贷款贴息。自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对省内新建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按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贴息补助。
(三)研发投入。对企业依据税法规定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额度的年度增量部分,按15%给予补助,对公告整车企业年度支持上限额度为1000万元,规上零部件企业为300万元。
(四)配套率提升。对地方配套率达到40%以上的公告整车企业,地方配套率参照上一年度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的将享受不同额度的奖励。
同时,我们将从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推动产融合作,拓宽行业融资渠道;加强要素保障;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促进汽车消费,加快消费更新升级;加强督办考核,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等方面,全方位助推吉林省汽车产业战略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我们也在积极筹划“吉林省汽车产业创新日”有关活动,力争将其打造为吉林省一张靓丽的名片。此次活动拟邀请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协、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政府嘉宾,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中汽中心、中汽学会等国内外顶级行业组织,国内外大型车企和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初创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及投融资机构代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国家权威媒体及业内相关媒体等。活动期间将开展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供需对接,中国汽车知识产权年会,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发布会,以及相关产业论坛等活动。设立“吉林省汽车产业创新日”,搭建汽车产业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将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为吉林省汽车企业与全球汽车产业体系的互促共融提供交流平台,为吉林省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特此复函。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6月9日
(联系人及电话:汽车处,马宁,0431-88904568,1884444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