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87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吉工信议案〔2019〕31号
省民革: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吉林装备”制造品牌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以培育高端、提升传统、打造特色、夯实基础为主线,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项目拉动、精准调控等举措,不断强化装备制造支柱产业培育。目前,全省装备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龙头,以卫星及应用、通用航空制造、精密仪器与装备为新动能,以电气设备、农机装备、能源装备等传统行业为支撑,一批“专精特新”装备为特色的“吉林装备”产业体系。全省装备制造业可批量生产各门类装备制造产品超过2000种,拥有一批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已达到近400亿元,成为产业龙头。领军企业长客股份公司已形成年产1500辆动车组、2000辆城铁车、500辆普通铁路客车和6000个转向架的生产能力,具备了全年检修1536辆的能力,其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占全国市场近40%,年产值达到350亿元。卫星产业领军企业长光卫星公司发挥“星载一体化”技术优势,加快“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目前已有12颗卫星在轨运行。精密仪器与装备领军企业长光集团持续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高性能图像传感器、90纳米光刻物镜系统、磁流变智能加工装备、大面积中阶梯光栅加工系统、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拉曼光谱单细胞检测仪等一批创新成果实现突破发展。北方化工灌装、四平艾斯克、辽源瑞意粮机等一批“专精特新”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快速成长,成为细分市场领域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替代进口的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传统装备制造业中,电气设备、能源装备、冶金设备、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持续技术改造,产业规模和质量得到提升,省内基础配套能力稳步提高。全省装备制造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吉林省名牌产品61个、著名商标87个。
但同时,对标浙江、江苏等装备制造大省强省,我们的确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建议中提到的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研发投入偏低、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灵活、“双创”环境不优以及缺少大企业、大品牌等突出问题。为加快解决上述问题,缩小差距,省工信厅将充分履行职能,认真遵照落实本次提案中的五点建议,扎实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吉林装备”制造品牌。
一是协调推动深化装备制造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利用与浙江省、天津市对口合作机遇,对标发达省份,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多种方式的改革路径,推动优化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还要不断加强省际合作、央地合作,积极引进域外企业,带领和引导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借助外部力量,弥补我省装备制造业技术、资金、人才各方面要素短板,不断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发展新动能。
二是加快建立系统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当前,装备制造业正在深入推进实施省政府关于加快支柱优势工业向规模化高端产业配套转变,推动产业发展跨越、技术迭代、链条再融合的重点工作任务,着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推动卫星及应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通航制造、精密仪器与装备新动能产业。在产业培育工作中,我省高度注重发挥技术链和产业链上的重点领军企业作用,注重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特别是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创新精神,倡导创业文化、企业家文化。同时,充分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推动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与国内外需求市场充分对接。在产业培育政策措施方面,主动探索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与政府服务。继制定发布《关于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关键零部件和重点新材料推广应用的政策意见》(吉工信办联〔2016〕48号)、《吉林省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吉工信办联〔2018〕41号)、《支持东北亚3D打印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支持四平换热器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吉工信装备〔2018〕417 号)、全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后,今年,省工信厅正在抓紧制定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制造、精密仪器与装备三个新动能产业培育方案以及冰雪装备产业实施方案,结合首台(套)和智能制造专项政策,为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力量。
三是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加快人才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在国外、发达地区建立研究中心,集聚人才。加快培育“大国工匠”,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培育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企业家管理和创新能力,营造法制化透明化公开化的营商环境。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立产教融合平台,推动省内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设置专业课程,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支持吉林大学、长春工程学院等开设卫星遥感数据开发、无人机设计与操控等方面专业课程。深入落实和发挥省委省政府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18条激励措施,吸引和留住装备制造业急需的各类人才。
四是提升装备制造品质,推进质量管理创新。近年来,省工信厅大力推行精益管理培训,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应用,目的就是要强化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装备制造品质。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将持续加强企业质量主体建设。引导装备制造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品牌至上”的质量意识,推动建立企业岗位质量规范和质量考核制度。支持装备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引导企业健全和完善产品质量、品牌管理体系。还要推进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和指导企业参与申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引导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企业加快对接国际标准。
五是加快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升级。重点加快轨道交通装备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推动我省碳纤维、铝合金型材、大部件制造、电气系统等重点配套企业与主机厂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卫星及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长光卫星公司与配套企业协同创新,推动“吉林一号”与北斗系统、高分吉林数据中心协同发展,推动卫星核心部件、智能综合应用终端和软件产品的协同开发应用。推动精密仪器与装备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以长光集团为核心,构建精密仪器与装备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相关领域创新成果在精密仪器与装备领域扩大应用。支持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探索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驱动机制和创新体系模式,形成创新产业链和创新网络平台。
六是加强品牌培育引领,打造“吉林装备”制造品牌。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积极推动世界、国内500强装备制造企业与省内企业的合资合作,通过嫁接改造获得国际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国际市场等优势资源,扩大核心竞争力。推动装备企业参加“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成为细分市场领域的冠军企业。着力培育行业知名品牌。扩大“中国高铁”作为“中国名片”的品牌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吉林装备”品牌提升。鼓励艾希科技、百浪汽车装备、天奇装备等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依法申请中国驰名商标保护,争创吉林省名优产品。加快打造“吉林一号”“吉湾一号”“THT巨元”等成为知名品牌,构建“吉林装备”品牌优势,加快实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9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