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返回顶部

吉林省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省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字号: 默认 超大
返回顶部
索  引 号: 11220000013544357T/2009-00471
分  类: 农业、林业、水利;其他;通知
发文机关: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09年03月06日
标      题: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09〕30号)
发文字号: 吉政办明电〔2009〕30号
发布日期: 2009年03月06日
索  引 号: 11220000013544357T/2009-00471 分  类: 农业、林业、水利;其他;通知
发文机关: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09年03月06日
标      题: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09〕30号)
发文字号: 吉政办明电〔2009〕30号 发布日期: 2009年03月06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

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吉政办明电〔2009〕30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近几年,我省园艺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以综合利用为主的资源开发型经济、以无公害基地建为主的绿色环保型经济、以资源道地性为主的特色主导型经济、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主的集群式经济的发展格局,使园艺特产业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园艺特产业发展,实现建设北方特产业大省的目标,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快推进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实行东、中、西三条园艺特产带统筹发展,以园艺特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依靠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步伐,加速北方特产大省建设进程。

  发展目标:面对园艺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实现建设北方特产业大省目标,“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要重点培育和扶持30个主导产业,300个龙头企业,300个产业园区,3000个示范大户,加快扩大园艺特产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园艺特产业发展质量。到2012年,全省园艺特产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二、发展布局

  实施“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发展布局。全省园艺特产发展总体布局,主要围绕东部、中部、西部三条园艺特产产业带进行建设。东部以中药材、经济毛皮动物、冷水鱼、食用菌和长白山山珍食品为主,西部以油料和经济作物为主,中部以瓜菜为主。建设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经济作物、经济动物、长白山山珍食品及水产七大北方园艺特产产业基地。

  ———北方蔬菜产业基地。要围绕“九区五线一中心”,采取强有力措施,突出发展百万亩棚膜蔬菜。重点建设9个中心城市周边及5条主要公铁沿线的标准化集约化蔬菜产业园区100个;大力扶持长春蔬菜批发市场等40个龙头企业及900户典型示范户。到2012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新建棚膜面积25万亩,蔬菜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北方中药材产业基地。要面向市场,提高质量,讲求效益,合理利用资源,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水平,发展现代中药。建设人参、贝母、细辛、北五味子、龙胆草5大产业,按照GAP标准建设40个产业园区,扶持60个龙头企业及500户典型示范户。要加大人参资源整合力度,深入推进人参产业振兴计划,重点支持精深开发、系列加工,全力打造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北方中药材集散中心。到2012年,全省中药材面积发展到80-100万亩,实现中药材产业产值230亿元。

  ———北方食用菌产业基地。要依靠资源,合理布局,优化菌种,强化管理,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继续推进适宜区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5大产业,建设长白山北坡的蛟河、敦化、安图、汪清及珲春的食用菌产业带,启动长白山西南坡的白山、通化、辽源三地的食用菌产业带建设,做大做强中西部地区针对城市鲜菌及草腐菌生产的产业带,建设50个产业园区。扶持40户龙头企业及400户典型示范户。到2012年,产量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北方经济作物产业基地。要因地制宜,选准项目,提高产量,注重效益。重点发展马铃薯、花生、烟叶、向日葵、杂豆、红干椒6大产业,建设50个产业园区,扶持50个龙头企业及400户典型示范户。要注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改良,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脱毒种薯、无公害栽培技术、产后储藏技术、食品卫生安全生产技术等;要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加大收储加工技术、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实现产品增值。到2012年,经济作物生产面积达到1500万亩,实现产值200亿元。

  ———北方经济、毛皮动物产业基地。要稳定生产规模,防止生产持续下滑。要重点发展鹿、貂、貉、林蛙、蚕5大产业,建设30个产业园区,扶持30个龙头企业及300户典型示范户。抓住国家投资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大安市毛皮市场,将其打造成北方毛皮交易中心;通过采取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林蛙的成活率和回捕率,增加林蛙产量,解决养蛙沟壑不足和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多的矛盾;加速柞蚕场改造,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我省柞蚕种的市场占有率,力争满足全国80%以上的生产用种,把我省建设成全国柞蚕种源生产基地。到2012年,实现产值80亿元。

  ———北方长白山山珍食品产业基地。要依托长白山生态绿色食品宝库,以长白山自然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刺嫩芽、山芹菜、猴腿、红松果仁、山核桃、榛子、特色核果7大产业,建设20个产业园区,扶持50个龙头企业及300个典型示范户。要大力支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努力开发新产品,促进产品南销及出口国际市场。到2012年,实现产值60亿元。

  ———北方渔业基地。要重点抓好渔业水域的综合开发,建设10个产业园区,扶持30个龙头企业及200户典型示范户。大力发展名优鱼类养殖,开发特色土著品种、引进名优品种;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健康养殖;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渔业产品,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到2012年,实现产值30亿元。

  三、政策措施

  为实现建设北方特产业大省的发展目标,把“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落到实处,制定以下措施。

  (一)规模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

  要把做大做强园艺特产业作为今后的突出任务认真抓紧抓好,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形成规模效益。一是科学制定加快园艺特产业的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省要打造10个园艺特产产值超30亿元的县,20个产值超20亿元的县,100个产值超1亿元的乡镇。要把七大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分解、规划到各市县。二是要加快园艺特产业的生产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产业集中、标准高、质量优、规模大、效益好的原料基地。三是要突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发展主导产业,使其尽快形成规模,成为支柱产业,同时还要抓大带小,努力形成一个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大发展、快发展的新局面。

  (二)科学规划,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发展。

  要加大对园艺特产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加工企业数量在现有800多家的基础上,总量达到1500家以上,要重点扶持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经济作物、经济毛皮动物、长白山山珍食品及水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紧紧围绕园艺特产七大产业基地,采取扶持壮大一批,嫁接改造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的原则,吸引有雄厚资金的企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为园艺特产产业化经营增添新活力。经过努力,力争使200户园艺特产业龙头企业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通过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多种途径促进企业与农户联合,形成相对稳定的经营联合体,使农民从加工业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三)品牌突破,努力开拓园艺特产品市场。

  鼓励发展创品牌产品,对认定的中国名牌农产品,在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支持。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各级领导、龙头企业负责人要把创立品牌当作大事来抓,靠品牌效应打市场、增效益;二是打造名牌产品,要积极开发新产品,强化经营管理,努力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的名牌产品;三是宣传名牌,充分利用名牌产的市场信誉,积极作好宣传工作,扩大名牌的知名度,同时要保护名牌产品,通过科学的生产、经营、管理,严把质量关,使名牌产品立于不败之地;四是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户、经纪人、协会及各种服务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他们提高园艺特产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减少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四)科技兴特,努力提高园艺特产品质量。

  要大力推广园艺特产新技术,要围绕重点产业,着力推广重点技术;要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标准的制(修)订步伐,以实施标准化为突破口,建立生产示范区,提升产品质量;要加大培训力度,对符合培训范围的,享受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省、市、县、乡要密切配合,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地把新成果、新技术普及到农民当中去;对发展园艺特产业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及农田灭鼠技术及开展保险业务,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享受省里有关的补贴政策,要加大对蔬菜、果树用地进行测土,争取到2012年在这两个产业实现科学施肥。要建设省园艺特产信息系统,加强我省园艺特产业的信息沟通能力,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五)突出特色,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特产之乡命名”活动。对各地区域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园艺特产品产区,以省政府名义给予吉林省某某特产之乡命名并通过边界立牌、媒体公告、入网宣传、系列新闻报导等形式,进行重点宣传,以扩大产区影响、拉动生产发展。要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东北乡土文化气息的优质产品。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指导各特产之乡发展,努力提高其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社会化程度,把特产之乡建设成为我省园艺特产各业发展的样板、对外展示的窗口、成长壮大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六)统筹整合,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

  对转产企业和社会力量自行投资开发园艺特产业,在建设用地上提供方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鼓励,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转产企业和社会力量自行投资开发园艺特产产业园区,对从事种养植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农行、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通过信用担保和农户联保等多种有效形式,积极为园艺特产业提供贷款,要按照园艺特产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和增加贷款额度。省、市、县政府要积极整合资金,扶持园艺特产业的发展,并随着今后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加大扶持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展销、展洽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积极的招商引资活动。

  四、加强组织领导

  “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是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为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实现北方特产大省建设目标,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抓好统筹协调。

  省农委负责七大基地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省林业厅、水利厅、省畜牧业局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各级政府要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根本任务出发,从推动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北方特产业大省建设的组织指导工作。要加强园艺特产管理机构建设,理顺工作关系,明确业务范围,定编定人,并在资金、工作条件上给予倾斜。市、县两级要因地制宜地设立园艺特产管理机构或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独立科室,配备得力工作人员,做到有专业的发展规划,有专项的工作安排,准确掌握情况,及时综合、沟通信息。要坚持深入实践,认真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园艺特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走势,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注重培植一批勇于探索、经有方、技术全面、效益突出的过硬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生产经验,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示范导向作用。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3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