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65号委员建议的答复
吉牧办议〔2023〕71号
张晓梅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富民强省“牛工程”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是组建省级工作专班。省政府组建由韩俊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从省直14个部门抽调30人组建了省肉牛办,指导全省61个市县成立了领导小组或肉牛专班,抓工作推进、抓政策扶持、抓项目实施,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推进机制,推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强势开篇。二是明确组织机构。在《关于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决定》中:“第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配置与肉牛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机构和队伍,满足肉牛产业监督管理与服务保障需要。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做好畜牧业发展相关工作。”“第二十条 基层农业农村综合执法大队、乡镇人民政府,在依据法律法规行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权时,接受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以法规形式保障肉牛产业机制建设。三是制定相关政策。2023年以省政府和省肉牛办名义分别制定下发《关于促进肉牛屠宰加工及产品市场营销的若干政策措施》等7个政策件和《“吉牛”餐食品牌与业态创新实施方案》《吉林省千万头肉牛工程高质量发展后端市场拓展工作推进方案》等5个工作方案,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下一步将强化绩效管理考评考核,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督导检查。继续坚持“五化”工作法,对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与调度,实行周调度、月汇总、季通报、年考核工作机制,结合包保制度落实情况持续跟踪推进,督促各地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全年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关于要加快推动金融和保险服务创新的建议
2021年以来,省肉牛办积极调动银行与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性,组建“政银保担”联动支牧联盟,推动“金融支牧”金融产品数量和融资总量的成倍增长,创造了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解决了“想贷贷不了”的问题。全省肉牛贷款余额达到245.45亿元,同比增长100.4%。其中活体抵押贷款累放金额65.24亿元,同比增长196%。全省肉牛政策性保险在保牛只115.77万头,同比增长56.34%。保险覆盖面达到29.56%,同比提高13.56个百分点。“政银保担”联动支牧联盟被评为全国金融支农实践“十大典型案例”。
下一步将完善产业体系政策,建立调度机制,持续跟踪调度政策落实情况,不断完善与成员单位、银行、保险机构工作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适时开展情况分析;定期调度县市政策落实情况,并进行通报,推动政策落实落地。
三、关于要切实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能力的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为有效解决畜禽粪污乱堆乱放、臭气熏天等情况,2022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吉林省全域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韩俊省长和韩福春副省长分别主持召开了专题工作推进会议,组织各地扎实开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规模养殖工艺提升、粪肥还田综合利用等11项行动。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落实粪肥沃土政策措施的指导意见》,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三是强化项目引领。成功将东辽县、桦甸市等7个县(市)纳入中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范畴,共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05亿元。四是强化模式创新。统筹政研企农合力在双阳区、农安县等9个县(市、区)开展散养密集村粪污就地就近还田利用试点,集成推广堆沤还田、黑膜沼气、燃料化利用等10余种成熟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强化联合执法。在全省深入开展粪污防治专项排查利剑行动,生态环境部门查处违法行为226个,畜牧部门向属地乡镇政府下达工作提示单963张,向养殖场(户)下达整改告知单2051张,向生态环境部门抄送违法违规问题反馈单206张。六是强化宣传推广。总结梳理全省各地实用案例61个,编印《吉林省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汇编》35万份,下发至各规模养殖场户和散养密集村。利用抖音、微视频等开展线上培训近30万人次。
下一步将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环评和排污许可管理,指导养殖场规范建设污染防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建设,杜绝畜禽养殖禁养区复养、复建规模养殖场。完善日常监管机制,强化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部门联动执法检查,推动落实养殖场污染防治主体责任。
四、关于要着力打造肉牛产业品牌的建议
围绕省政府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中设定的“强化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重点任务指标,省畜牧局、省肉牛办,不断制定新措施、新举措,培育“吉牛”品牌,加快市场拓展和业态创新步伐。一是推进“吉牛”餐食品牌创建。开展“吉林肉牛产品名优食材供应基地”和“吉林肉牛产品餐食特色名店”评定挂牌,培育餐食品牌与新业态创新加快发展。目前,全省以省内牛肉为主要食材的餐食品牌共有16个,孵化培育的“吉林珍牛美食体验店”“桦牛牛肉食材体验店”“吉小牧5A牛肉工坊”“牛财神‘吉牛’品鉴店”“两岁半吉牛肉铺”“牛十三火锅店”等餐食品牌已成为省内餐饮行业强劲品牌。二是推进“吉林肉牛”品牌培育提升。我省肉牛品牌已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有11个。其中,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有1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有1个,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有3个、“吉林省著名商标”的有2个,被授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老字号”的有1个,通过“吉致吉品—吉林肉牛”区域公用品牌认证的有3个,已有皓月、犇福、桦牛、吉小牧、兄弟牛人、城开吉牛等近20个肉牛产品独立品牌。皓月、桦牛、犇福等3个肉牛品牌登录央视财经频道。“吉林肉牛”区域公用品牌还在北京国贸地铁站投放宣传,并被第12届中国(深圳)国际生态农业博览会组委会授予“健康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三是推进加工营销业态突破创新。创新“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电商销售+社区团购”经营业态新模式,“东巴人餐饮集团”“吉林伯宇集团”联手打造的5家“两岁半吉牛肉铺”已形成省内餐饮行业业态创新新模式。“大明肉业”“吉林伯宇集团”联动直营,打造“兄弟牛人”鲜牛肉营销板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延边黄牛产业协会等商协会,联动企业强力布局线上线下营销体系,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新媒体,布局产品营销新业态,九台伯宇、珲春吉兴、中农吉牧、桦甸金牛、长春皓月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旗下品牌产品已在京东、淘宝、美团等多个网络平台上架销售。“桦牛”线下直营店、专卖店、加盟店已发展到33家;皓月集团在全国已开设7千余家经营店;“犇福”直营店已达7家;大明肉业“摊爷拌肉”加盟门店已辐射省内外10余个地市,加盟店面已达300余家。长春皓月和杭州启明公司联合打造的新型生物瓣膜高科技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目前一期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下一步将强化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推介塑造“吉林肉牛”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一是有序推进“吉林肉牛产品名优食材供应基地”“吉林肉牛产品餐食特色名店”认定工作。二是引导、支持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借助农博会、东北亚博览会等优势展会平台推介“吉林肉牛”特色产品。三是深入市场调研,强化产销对接,积极推动“潮汕牛肉丸”“潮汕火锅”等特色餐饮企业与我省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五、关于要积极营造发展氛围的建议
一是全面做好宣传工作。积极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氛围。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部署,组织完成新冠疫情防控专题、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等三轮专题的新闻报道,在吉林日报、吉林新闻联播、中国吉林网、以及网络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以来取得的积极成效,积极营造“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的良好氛围。二是切实加强产业信息报送。畅通信息上传下达渠道,紧跟肉牛大项目建设最新进展、金融保险最新突破,及各地区在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中采取的新做法、新模式,工作亮点和成效,组织专题信息报送,以《信息专报》的形式上传省政府领导、下发各地区。2022年编发《信息专报》27期,累计编发62期,多次得到省政府领导签批肯定。三是推广典型技术和模式。编印《繁殖母牛护理技术》《新生犊牛护理技术》《肉牛场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等肉牛养殖10大技术(2.0版)2万册,发放到养殖户手中,并在省畜牧局官方网站“专家说技术”栏目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广。总结各地肉牛养殖经验和做法,形成《协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钢架棚膜牛舍养牛模式》《“托牛所”肉牛养殖模式》《“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基地+农户”养殖模式》《玉米秸秆茎穗兼收一体化收贮经营模式》等肉牛养殖10种模式(2.0版),并在省畜牧局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宣介。
下一步将强化新闻宣传引导。依托中国吉林网、吉林卫视、吉林日报等官方宣传媒体资源,发挥现代牧业网、96603畜牧兽医服务、官方快手、省肉牛办《信息专报》等信息平台作用,大力宣传产业发展成效以及产业政策、技术模式、典型做法,树立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23年6月19日
(联系人:冯 凯 联系电话:1333167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