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6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吉牧办议〔2023〕54号
潘修强代表:
您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给予肉牛养殖企业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政策补贴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总体反映了我省肉牛种业现状,内容客观,把脉准确,建议对症,为加快全省肉牛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特别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省肉牛种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优势肉牛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种源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一是形成了“东黄、西红、中改良”的三大种群,各具特色且优势明显。“东黄”即东部延边地区的延边牛和延黄牛,“西红”即西部白城地区的草原红牛,“中改良”即指以中部农区为主辐射全省的经过30余年改良的西门塔尔牛。二是种公牛站国内一流,冻精生产销售能力国内领先。建有长春新牧、白城德信、四平兴牛、延边东兴、双辽润佳5个种公牛站,2022年存栏600头,其中采精种公牛451头,后备种公牛存栏149头;全年生产冻精1075.6万剂,销售冻精918.78万剂。三是种群规模可观,良种繁育能力较强。建有长春新牧、白城德信、延边畜牧和延边东兴4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2022年共存栏1492头,其中核心群基础母牛存栏1160头,后备母牛存栏332头。我省另有镇赉和合、通榆吉运、前郭奥金斯、延边弘朝、珲春吉兴、农安成恩等15个种牛场,存栏基础母牛3.9万头,年可提供优质种牛3000头以上。
(二)面临问题
尽管我省肉牛种业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省还存在着种业企业小而不强、种业创新能力不足、育种工作基础不扎实、联合育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传统育种方式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普及推广明显滞后,导致肉牛种群繁育效率低、周期长,这一现状与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极不适应,亟待改变。
二、当前政策措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肉牛种业,面对国外引种难的实际,为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快速改良牛群性状,优化牛群结构,实现优质种用群体的高效扩繁,我省将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摆上重要日程,努力克服财政困难,制定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激励措施,加快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肉牛种业创新发展。
一是对工厂化生产肉牛种用胚胎和推广使用实施奖补。2021年,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吉政办发〔2021〕39号),明确“对工厂化生产肉牛种用胚胎企业,省内年推广使用每达到2000枚,一次性奖补100万元”。2022-2023年两年,共安排300万元支持相关企业开展种用胚胎生产和推广使用。
二是对采取胚胎移植方式生产的优质种牛给予补贴。2023年3月初,我省出台了《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1+7”政策体系,突出推进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省级肉牛核心育种场,督促指导企业加强选种选配,强化生产性能测定,加大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推广使用,对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采取胚胎移植方式生产的优质种牛参照现有引种补贴政策给予支持,即符合农业农村部标准的种公牛每头补助10000元,基础母牛每头补助3000元,逐步摆脱进口依赖。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大胚胎移植特别是体外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定期评估政策成效,及时优化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动引领作用,全力推进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上规模上水平,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贡献畜牧力量。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23年6月12日
(联系人:刘向辉 联系电话:0431-88906673)